【節氣有時】2023 年 2 月:立春、雨水,迎春踏青珍惜藍綠資源
進入癸卯兔年,我們迎來「立春」和「雨水」,二十四節氣的首兩個節氣。今年雙春兼閏月,與你分享農曆當中的智慧。更趁冬去春來,與你郊遊行山,落水塘賞吊鐘,賞惜香港的藍綠自然資源。
文章目錄
今年雙春兼閏月,農曆的智慧與科學
趁着還是「新正頭」,大家對農曆曆法比較上心,介紹番,今年 2023 是癸卯兔年。「癸卯」,癸音貴,卯音牡,來自我們俗稱的干支表,即源遠流長的「干支紀年」曆法,以六十年為一個周期,即所謂一個甲子;癸卯排列第四十。
「干支」是 10 個「天干」和 12 個「地支」的總稱,中國人以干支紀年、月、日和時間,計算年份(紀年)的一套學問有上二、三千年的歷史,而我們不時掛在口邊的時辰八字的術數、玄學,就是以這套曆法為基礎,前人繼續研究提煉出來。「八字」要簡單解構的話,可說是以年、月、日、時的干支所合成。[1]
今個癸卯兔年,更是雙春兼閏月。雙春是指年內有兩個立春:第一個在年頭農曆正月十四,2023 年 2 月 4 日;另一個在年底臘月,2024 年 2 月 4 日。今年又會閏二月,有兩個農曆二月,所以兔年全年共 13 個月,總日數 384 天。
中國曆法內有很多學問,本欄會逐個月重點與你說談節氣,同時也會找機會與大家分享農曆智慧的點滴。還記得上個月的專欄提到,中國的曆法計算,是結合月亮和太陽的運行嗎?
為補足月亮的「朔望月」和太陽的「回歸年」計算中間的差距,農曆將相差的時日累積起來成為閏月,是以,農曆每兩三年設置閏月。令人讚嘆的是,古代中國的天文和曆法精細和成熟,19 個農曆年共 7 個閏月的安排,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時代已經出現[2]。
一年之中,農曆與西曆的日子可以差距很大,不過某些天文相關的時令包括春分、夏至卻幾乎同步。現在你知道多一個有趣知識,19 個農曆年與 19 個西曆年的長度是幾乎相等的。
廿四節氣之首,春天來了,繼之雨水
「立春」是廿四節氣之首,民間通俗地以立春為春季和一年之始。好似今年的年初一在 1 月 22 日,而立春在 2 月 4 日,不少人會覺得,這個月的 4 號才正式是新一年的開始。立春又象徵冬去春來,意指冬寒漸漸退卻,和暖的天氣將要到臨。
二十四節氣中,「雨水」排第二, 代表降雨開始。進入雨水節氣,是開啟大地回春的要點,草木農田獲得雨水潤澤,隨而換上綠衣,早春的景象接着展現我們眼前。
回溯到古代,農曆是指導農事極為重要的依據。民間以「立春」為一年農事之始,適當的「雨水」為大地解凍、潤澤草木,滋養農作物生長。有話「雨水不落,下秧無着」,表達的是農民期盼雨水當天下雨,天公作美,落秧就有着落了。
今年「雨水」在 2 月 19 日,我們不妨記一下當日會否落雨,甚或替從事農耕的朋友祈願風調雨順。
【節氣有時】2023 年 2 月小筆記
- 立春在 2 月 4 日
- 雨水在 2 月 19 日
- 癸卯兔年雙春閏月:西曆 2024 年 2 月 4 日多一個立春,加上閏二月,全年總日數 384 天
迎春訪大潭郊野公園,珍百年水塘惜藍綠資源
講到雨水,香港人一定想起「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這經典廣告旁白語句,來自渠務署的宣傳片,提醒大家夏天雨季要保持渠道暢通。按照節氣,「雨水」則早出現在春天,是農曆年中第一個降雨有關的時令。
剛才說到渠務,讓我立即聯想到香港的水務。飲水思源,水塘是這個城市重要的水資源管理設施,特別在東江水時代之前,香港依賴建造水塘以儲存雨水及引導水源。到近代,郊遊成為市民的日常,到訪郊野公園,即使路徑中不直接踏入這些充滿歷史又宏美的基建,大家也一定會在途中眺望過不同水塘開闊宜人的風光。
從前的人,正月有「迎春」和「踏春」的習俗。踏春或踏青,就是春天郊遊的意思。香港人是有福的,基本上可以隨時隨心投入自然環境。春風吹拂,你有趁春節假期或閑暇親親大自然嗎?我就在農曆年假期間,走進大潭郊野公園[4],踏過上百年歷史、列入香港法定古蹟的大潭水塘設施[5][6]。
坦承是個貪心的人,無論郊遊或者市區漫步,會盡力滿足自己多個願望。譬如這次「踏春」行,便包涵了友伴、健行、觀景、尋花、看鳥、賞歷史等。詳細路綫不贅,因每個人能力、興趣不一樣,網絡上行山路徑和錦囊又多的是,只想藉本文照片分享行程中的亮點,當中有期間限定、只見於冬末初春的,亦有經歷時間歷練但願繼續長存的。期望某些元素和自然生態美景,會令你產生共鳴,可以觸動你與我一同去欣賞、認識、保護,因為世界萬物共生共榮,這個城市且需要看到自己的價值和可持續的未來。
香港的遠景,善用藍綠自然資源
上文及副題寫到「藍綠資源」,就是指我們的自然資源。最近正閲讀饒玖才、王福義合著的《香港林業及自然護理 回顧與展望》[6],在此引述一段內文,抛磚引玉,讓大家參考、思考更多:
「香港政府發展局在 2016 年發表《香港跨越 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香港 2030+》),這份策略由規劃署撰寫,描繪出香港未來發展的願景。希望把香港構建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其內容涵蓋土地、基建、環境、交通運輸、人口、房屋等等。其中一個重點,是將香港由一個高密度城市,透過規劃生活質素而轉型為宜居城市。同時,將市區與郊野接連,成為『健康城市』。
在《香港 2030+》中,提出了善用『藍綠自然資源』,『藍』是指水資源,如海濱、明渠、河道、水塘等,『綠』是指郊野、森林、公園、綠化帶、路旁樹木等。在規劃時預留生態走廊,把這些藍綠資源連繫,互相緊扣,利便居民往來。這也是建立熱愛大自然的城市(Biophilic City)方案,將自然融入市區,讓市區連接郊野。」
【節氣有時】系列
「二十四節氣」 2016 年獲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這套中國曆法中精深的時令系統,糅合天文、地理、氣候、物種、農耕、習俗的學問,值得我們用心應用。邀請你與我在日常中、親親大自然時,對應二十四節氣,多一番觀察與思考!2023 年,此專欄將按每月的節氣,與你縱遊香港自然界,一起感應節氣有時,自然有序。
[1] 香港天文台《天干和地支》
[2] 香港天文台《農曆曆法》
[3] 漁護署《大潭郊野公園》
[4] 古物古蹟辦事處《大潭水塘群廿二項歷史構築物》
[5] 香港01《大潭篤水塘建成100周年 港大學者重組歷史碎片還原建築歷程》
[6] 饒玖才、王福義合著《香港林業及自然護理 回顧與展望》ISBN 9789882196155
(按:饒玖才和王福義兩位先生,與香港的林業、自然保護、郊野公園的建設淵源極深。饒 1990 年退休,離職前是漁農處助理處長,王是首批負責規劃及設計郊野公園的人員,2008 年退休,退休前為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