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秋別太「嘥」
中秋佳節本為一家人齊齊整整慶團圓之日。然而,在追求物質生活的香港,中秋淪為商品化節日,變成「月餅節」,失去傳統節日內涵之餘,還破壞環境。
文章目錄
月餅送禮 五花八門
香港生產的月餅一向深受海內外市場歡迎,電視、網頁、車站佈滿月餅促銷的廣告。大型連鎖餅店都把握商機,製造雪糕、冰皮、奶黃等口味,不斷推陳出新。縱觀過去數年,月餅幾乎是所有家庭的節慶食品,市民亦喜歡送贈月餅, 更是送禮多於自用,造成普遍家庭都獲贈太多月餅。以筆者一家為例,筆者一家去年買了4盒月餅,1盒自用,其餘送贈親朋好友,卻又換來了3盒月餅,最終月餅如戰鬥糧食般食到過期前一天。自此筆者深感明白,要在這場月餅攻防戰中生存,此股送禮風必不可長。
香港去年更掀起流心奶黃月餅券炒賣潮,由原價每張$228炒高至$280,起初開賣迅速斷市,誰知後來餅家大量生產,月餅卻是有價無市,炒燶了,又不願每日早午晚三餐全部食月餅,只好平價轉售或是轉贈他人。可是,它們的保存期限只有75天,並不是所有月餅都能吃掉,最終港人就只能浪費地將之一一拋進垃圾桶內,所產生的大量廚餘,增加堆填區的壓力。今年中秋,昐一眾「炒賣師」別再重蹈覆轍,否則只會得不償失。

月餅禮盒 盒中有盒
月餅可以食落肚消化,但月餅盒則多被棄於堆填區。一般的月餅禮盒,包括兩層包裝:即餅盒和將月餅獨立包裝的密氣膠袋。部分製造商為增加月餅銷量,花盡心思在月餅盒的造型上,如每個月餅有獨立的鐵盒包裝月餅,成「盒中盒、層層疊」的套裝。包裝中除了餅盒可重用,其他包裝都因衛生問題或回收價值,多會淪為廢物,棄置堆填區。例如常用於製造手挽袋的光面層壓紙。這類物料是由多層不同的物料加工疊合而成,不同物料之間緊密連結,難以拆解分離,不利回收再造。
月餅是傳統,如今卻成了商品,到底中秋節所追求的是物質還是團圓?過去我們所吃到的月餅可謂簡單樸素,而現在的月餅雖然包裝得相當豪華,卻漸漸變成了純禮品。慶中秋,應以送禮以外的方式表達祝福,建議市民認真考慮對方的需要,反思逢節送禮是否表達心意的唯一方法。

剎那光輝 污染環境
會發光的總是中秋節的寵兒,我們都不難在公園和沙灘看到小孩把熒光棒當成手鐲、串成球狀、或是將十數條熒光棒串成一個大圈掛在身上。但當那束光在一剎後變暗,熒光棒只會成為破壞環境的廢物。它的壽命只有數小時,用完即棄,不能重用或回收。熒光棒外面是一層塑膠管,裡面還有一條細長的玻璃管裝著化學溶質。它的成分多含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具有低毒性。若發生泄漏,被人體誤吸或觸碰,可能會造成噁心、頭暈、麻痹。棄置時則有機會滲漏,污染土壤和水源。曾購買熒光棒的你,今年中秋是時候反問自己:人類真的值得以毒害環境換取短暫的光芒嗎?

今個中秋你能承諾不送月餅、拒玩熒光棒嗎?我們呼籲市民在中秋節實踐「減法生活」,大家不妨回歸節日的初衷,並發掘貼心的慶節活動,一同歡渡一個綠色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