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vs海洋:誰是真正「地球之肺」?
過去一年氣候災難連場,其中亞馬遜雨林大火備受各界關注,全球各大媒體紛紛冠以「『地球之肺』快不保」等標題。我們自小從教科書學懂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並轉化為氧氣,因此認定它是「地球之肺」。卻忽略了一個事實:氧氣生產大戶可不只樹木,還有另一超班選手──海洋。

文章目錄
亞馬遜雨林的氧氣誤會
去年亞馬遜大火引起全球關注時,《國家地理雜誌》就主流媒體將亞馬遜雨林稱為「地球之肺」,特別刊登一篇文章「正視聽」,其中針對「亞馬遜雨林製造了全球20%氧氣」的說法提出質疑:以比例來說,大氣的二氧化碳不足以供給亞馬遜雨林以光合作用製造出地球20%的氧氣。
(延伸閱讀:2019巴西亞馬遜大火10問 - fact check)

原因在於,樹木雖然會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但在夜晚或秋冬季節,也會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因此亞馬遜森林所產生的氧氣,有一半都在夜間被吸收回去。事實上,亞馬遜森林供給全球的氧氣百分比大約是6-9%,甚至更少。不過,即使它並非真正「地球之肺」,對地球的貢獻亦絲毫無減,因為這片廣袤雨林不但有效幫助地球儲存800至1,200億噸的二氧化碳,對整體減碳極有助益,同時也能維持生物多樣性;而近期更有研究指出,森林因遭受人類大幅砍伐、破壞,隨時由吸碳轉為碳排源頭,因此保護森林實在刻不容緩。
那麼,地球上提供最多氧氣的是誰呢?
海洋給我們的禮物:鯨魚和浮游植物

答案是海裡的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它們提供了全球超過50%氧氣。而只要有鯨魚的地方,就有浮游植物,因為鯨魚的排泄物含有浮游植物所需養份,而鯨魚遷徙也會將這些浮游植物帶到更遠的地方。鯨魚也可說是二氧化碳儲存機,一生儲存大量二氧化碳於體內,死後隨「鯨落」(whale fall)沉入海底,成為海床生態的養分。一條鯨魚平均可活上約40至90年,但由於人類侵擾海洋生態的行為,包括濫捕、塑膠污染、海底石油鑽探等,讓壽命大大縮減,因此海洋保育可說是刻不容緩。
(延伸閱讀:南美漁場「掃清光」 南露脊鯨搵食艱難)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大氣科學家Scott Denning更表示,幾十億年來,海洋浮游植物不斷幫我們累積人類呼吸所需的氧氣,牠們早在腐爛前就被埋在海洋深處,而這一過程決定了大氣中有多少氧氣,亦不受光合作用影響。原來,海洋比我們想像來得更重要,即使小小的浮游植物也肩負重任,默默為人類生存作出無比重要的貢獻。

聯署突破300萬!守護海洋與氣候

保護與復育鯨魚,同時有助增加更多浮游植物,也就是減緩氣候變化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人沒有了肺就不能呼吸,而地球若沒有海洋,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將比現在高出50%左右,氣溫亦會高升。因此地球又怎能失去賴以呼吸的海洋呢?
強而有力的「全球海洋公約」,將有助實現科學界提出2030年保護最少30%海洋的目標。即使原定本月底舉行的聯合國海洋會議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而延期,但守護海洋行動並未冷卻,支持綠色和平全球海洋公約聯署的人數更已突破300萬!「疫」境中保持身體健康之餘,讓你我一同疼惜海洋生境,錫住地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