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危難與1個機會:海洋、氣候共贏定雙輸?
「溫水煮蛙」的解讀眾說紛紜,海洋危機升溫卻是不爭事實,世界可有覺醒過來?海洋與氣候,是佳偶還是怨侶,是生生不息還是惡性循環,端看十字路口的我們如何踏出下一步。本文摘錄綠色和平去年出版、東亞分部最近製作中文版的《30x30熱「浪」來襲:氣候危機當前,海洋保護刻不容緩》報告重點,與你探討海洋面臨的5個危難與1個機會,了解過後一起爭取各國領袖成立全球海洋公約,讓藍色星球泛起希望漣漪。

文章目錄
危難1:珊瑚海瞬間蒼白 海洋酸化心更酸
海洋廣闊無限,從何說起?澳洲大堡礁上月初爆發5年內第3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猶如最直白的示警:艷麗珊瑚飽受環境壓力下排出共生藻類,痛失戰友下獨剩僵硬白色骨骼,大多難逃劫數。科學家早已警告,大部分溫暖海域的珊瑚礁勢於2040至50年間消失;而位處水深達2,000米的冷水珊瑚,即使身披霰石(aragonite)「保護衣」亦漸趕不上海洋變化,外殼更易腐蝕。
海洋一直默默為人類消耗化石燃料「執手尾」,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價交換卻是海洋酸化加劇:工業革命開始至今,表層海水的平均pH值從8.2降到8.1,看似差之毫釐,其實酸度已足足增加了30%;更有研究推算海水酸鹼度到本世紀末將降至7.8,創1,400萬年來新低。除了海洋酸化,海洋缺氧形成的「死區」(Dead Zone,指溶氧量低於每公升2毫克)持續擴張,亦是魚群無法呼吸的痛,或因物種被迫遷徙他方而改變捕食關係,顛覆海洋生態。

危難2:融冰鐵證如山 北極熊、企鵝同遭殃
若非世界兵荒馬亂,我們其實毋須英雄,不要壯舉:2011年,一隻北極熊媽媽為了覓食,破紀錄連續9天不停划水橫渡687公里。極地海洋以20%總表面吸收75%以上熱量,「性價比」極高之餘,同時對氣候變化份外敏感:短短40多年間,北極夏季海冰面積消退近半。而被視為千年封印的永久凍土(permafrost)進一步融化,亦令冰封三尺之下根基動搖:北極熊無容身之所、海象擠擁踩踏致死,極地生態如履薄冰。
而在地球彼岸,形勢同樣險峻:過去40年間,南極洲的冰川質量損失增加6倍,融化速度亦急劇攀升。綠色和平「守護海洋全球之旅」年初以南極作最後一站,聯同科研團隊發現象島(elephant island)的頰帶企鵝(chinstrap penguin)數目錄得高達77%跌幅,證明苦果無分東西南北,還須你我他分憂解困。

危難3:紅樹林/鹽沼/海草:吸碳神器愛得太遲?
自80年代以來,海洋吸收了20%至30%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除了無機碳直接溶解海水之中,「藍碳」(blue carbon)生態系藉由封存有機碳免被微生物分解而再次釋放大氣,同樣功不可沒,其中科學界鑑定了3大低調高手:紅樹林儲碳率足足是熱帶森林的50倍;鹽沼本身能抑制微生物活性;海草則能儲碳長達數千年。不過,沿岸都市的發展巨輪,正無情碾壓這些「吸碳神器」:若以目前速度繼續破壞,紅樹林將在下個世紀來臨前消失殆盡,而鹽沼和海草床亦殊途同歸。
海岸生態系三寶以外,海洋生物也來合組生物碳泵(biological carbon pump):如果沒有生物碳泵,估計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會增加約200 ppm(~50%)。磷蝦(krill)晝夜垂直移動,讓有機碳隨糞便顆粒下沉;鯨魚留給世界最後的溫柔,使碳隨鯨落(儲存於鯨魚體內的大量二氧化碳隨屍體沉入海底,成為海床生態的養分,whale fall)沉睡深海──改變融入生活,就是大自然教曉你我的事。

危難4:牽一髮動全身 加乘Combo吉凶難料
新聞報導偶爾傳來個別地區海冰增加或部份物種漸趨繁盛,似是海洋危機下的小確幸;但得不償失甚至毫無預警的蝴蝶效應,才是科學家心頭大石。過度捕撈、深海採礦、塑膠污染、化石燃料與氣候危機十面埋伏,可能觸發始料不及的「生態意外」(ecological surprises),加速生物多樣性消逝並損害生態系功能:
- 因應海水暖化,不少熱帶物種改為寄居溫帶水域;日本和地中海先後出現草食熱帶魚外來物種入侵並大肆攝食海藻的案例
- 黑皮旗魚(Makaira nigricans)本來常見出沒於水深800米處,但因深層海水含氧量漸降而邁進較表層水域;掠食者鯊魚尾隨其後,卻因而更容易被漁民捕獲
- 短翅小海雀(Alle alle)慣常於大西洋攝取富含脂肪的橈腳類生物,卻因獵物日漸被一種體型較小、營養價值較低的同類浮游生物取代,只好增加覓食飛行距離,卻消耗更多能量

危難5:海平面上升 明日大嶼變「明日大海」?
身處氣候危機大時代, 要避免海平面上升等最壞影響,你我確實需要技術性調整:距離《巴黎協議》控制升溫於1.5°C的目標,國際間只餘下不足10年達至碳排放減少近半,不足30年達至「淨零排放」。馬爾代夫、基里巴斯等島國已在籌謀一旦國土淹沒何去何從,諷刺是它們的碳足印往往遠比發達國家輕省,卻首當其衝面臨滅頂之災。
相比之下,香港昔日常被喻為遠離天災人禍的「福地」,但天文台資料顯示1954至2019年間,維港海平面每10年平均上升31毫米,加上颱風「山竹」的教訓歷歷在目,政府卻一意孤行堅持耗費6,240億公帑硬推「明日大嶼」人工島項目,而忽視成本更低、更具效益的棕地。至今已有超過9萬人聯署守護大嶼,你加入咗未?

300萬人聲援 「30x30」的黃金機會
保護海洋與氣候,如雞與蛋難分先後,重點是兩者唇齒相依:全球僅有不足2%海洋受全面保護,保護區網絡更見支離破碎,只因目前欠缺有力促進跨國合作、統整資源與方向的權威機制。事實上,科學界早已指點迷津:全面受保護的海洋保護區,其魚群生物量平均比未受保護的區域高出670%,比部分受保護的海洋保護區高343%。
綠色和平聯同英國科研團隊去年發表《30x30:海洋保護藍圖》,呼應科學界提倡2030年保護最少30%海洋的目標,提出應對海洋與氣候瞬息萬變的保護區網絡設計方案,並致力兼顧民眾生計與平衡各方利益。短短一年多,已有超過300萬人聯署支持訂立全球海洋公約;而英國去年9月牽頭成立聯盟支持「30x30」倡議,亦有多國陸續加入,可見民間與政治動能風起了!

國際會議延期,守護海洋不停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聯合國協商《全球海洋公約》的政府間會議(IGC 4)、第15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P 15)及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 26)相繼宣佈延期,卻無阻綠色和平繼續遊說各國領袖支持全球海洋公約,跟進「守護海洋全球之旅」採集數據作深入研究,並推出一系列影片與文章鼓勵公眾加入守護海洋行動──因為海洋萬物運轉,從不停歇。
疫情打破了很多人的日常規律,卻也再次提醒我們保護自然所為何事:這個藍色星球,就是你我共享的唯一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