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眾人的眼睛 台灣水手見證印度洋生死劫
千里之外的茫茫公海,此刻究竟是生氣勃勃或死氣沉沉?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今年2月前往海洋資源豐富的印度洋,調查過度捕撈及破壞性漁法現況,其中台灣水手黃懿萱(小豚)擔當「眾人的眼睛」,把所見所聞盡收眼底,轉化為公眾資訊與直接行動,呼籲更多人一起關心珍貴海洋。
小豚過去曾參與南極科學考察、拯救日本儒艮及台灣瓶鼻海豚、阻止底拖網捕魚等行動,最近為了蒐集破壞海洋實證再次啟程,今年2月隨極地曙光號(Arctic Sunrise)前往印度洋,進行各種科學調查與研究,並為關心生態的海洋守護者帶來最新消息。

文章目錄
目擊者:心痛魟魚掙扎氣盡
航程當中,小豚親眼見證很多「延繩釣」(Longlinng)漁船在珊瑚礁上方捕魚。這種漁法不僅極具破壞性,也誤捕很多非目標魚種,例如魟魚或鯊魚。
「有天我們拜訪一艘流刺網漁船,看到船員在船頭拉動流刺網,然後很多非常大的魟魚就在裡頭活生生掙扎。」流刺網的殺傷力在於,海洋生物愈掙扎就愈緊纏,「這隻魟魚不斷拍打船身,然後雪白腹部浮現血絲,再漸漸失去氣息,使我非常傷心。」

親眼目睹魟魚掙扎至死,讓小豚非常難過;而類似的悲劇,每天都在海洋上演──據統計每年有一億隻鯊魚遭獵捕,93%魚類陷入過度捕撈或瀕臨滅絕危機;而被列為過度捕撈魚種的黃鰭吞拿魚(Yellowfin Tuna),最快可能於2024年面臨「生存崩潰」(collapse)窘境。

幸運兒:遇見抹香鯨 「報平安」
生態被大肆破壞,讓小豚難掩悲傷,但海洋帶給她的悸動和驚嘆,卻又非常深刻。「我們這次從歐洲出發,經過蘇彝士運河及紅海,最後到達印度洋。記得有天晚上,我們在印度洋跟紅海交界,有很多浮游生物因受到刺激,在夜晚發出熒光。通常我遇到的熒光都是綠色,這次卻是藍色,而且非常光亮,亮得我們可以用相機把美景記錄下來!」
為什麼看到浮游生物會這麼感動?「因為這代表海洋依然充滿養分,可以滋養其他海洋生物,像是海豚、鯨魚或各種魚類。所以不只是受到眼前美景感動,也因為這算是大海捎來的好消息:海洋還是豐富的。」

除了大片浮游生物發出閃閃熒光,小豚在旅程中也看到抹香鯨!「這次很特別是在航程中段,我們航行到抹香鯨棲息地。整個月來我們一直用望遠鏡苦苦尋找抹香鯨,幾乎找了兩星期也一無所獲。就在我們快要放棄、駛進下一個港口之際,突然就看到牠們了。」
抹香鯨等鯨豚類動物,可謂海洋生態健康的指標:牠們的長距離遷徙把養分帶到海洋各處,糞便成為浮游植物的養分,進而製造氧氣;而鯨魚體內更可以儲存大量二氧化碳,因此牠們一生都擔當著減緩氣候變化的功臣。

這次印度洋研究之旅的目標之一,是調查海洋生態現況,所以船員與項目團隊皆渴望尋找到鯨魚身影。「記得那天是星期日,大家本來應該要休息,但早上7點聽到有抹香鯨的消息,大家就動員起來。那天我獲安排的工作是爬到船尾最高處瞭望,最初只看到一隻抹香鯨,接著愈來愈多,最後四面八方都是抹香鯨,像是抹香鯨party一樣!
每次在海上遇到這些鯨豚,總是非常感動,像是來為我們報平安:『海上一切都好』。」
守望者:前線傳遞海洋訊息
談及出航使命,小豚曾提到「希望能成為眾人的眼睛」,至今初衷依然不變。「我希望可以繼續成為海的代言人,可以繼續航行,然後傳遞最前線看到的事,希望啟發大眾認識美麗的海洋正遭受破壞,也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從生活出發,更疼惜我們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