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海洋
4 mins

歷盡千辛萬苦始出來!生態紀錄片《山海大嶼》製作後記

作者: 郭子祈(James)

作者簡介:本文作者郭子祈(James)是《山海大嶼》製作團隊成員,團隊還包括馮漢城(阿城)、黃遂心(Daphne)、葉尚庭(Dennis)

《山海大嶼》 大嶼山生態紀錄片

片長:25 分鐘編導:馮漢城|配音:陳志雲

山海大嶼是由綠色和平歷時大半年製作,與本地得獎製作班底合作出品的大嶼山生態紀錄片。製作團隊曾多次上山下海、通宵逗留野外拍攝物種的珍貴時刻,多角度呈現大嶼生態面貌。

全片包含航拍、水底拍攝、夜視拍攝等,務求將大嶼山生態最真實一面搬到螢幕上。我們亦邀請到本地資深傳媒人陳志雲先生為本片配音,全方位帶領大眾了解大嶼山富生物多樣性、值得香港人驕傲的一面。

人們常說香港這麼一個細小的城市,怎會有野生生物棲息?但事實是香港有多樣的生態環境,有濕地、高山、河溪,野生生物能找到安身之處,真是十分難得。

大嶼山正正是香港生態系統的縮影,這個香港的最大島嶼,四周的海洋加上島上的不同生境,孕育出得天獨厚的生態系統。在我們拍攝這輯紀錄片時,日以繼夜地上山下海,尋覓各種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卻毫不起眼的物種,用攝影機記錄牠們的行為。希望可在這些美麗畫面消失之前,留下影像,令市民大眾有機會看到大嶼山原始的風貌。

雖說這些物種大部分一年四季都住在大嶼山,但要拍到我們心目中畫面卻是十分艱鉅,而且我們還記錄了過境遷徙的物種。以下就為大家介紹其中幾種和其鏡頭背後的故事。

貝澳淡水濕地。 © Frigatefilms
貝澳淡水濕地。 © Frigatefilms

 《海洋生態篇》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有固定族群定居香港,常出沒於香港西面水域。中華白海豚會捕食小型魚類,牠們亦會尾隨漁船捕食漏網之魚。

中華白海豚是一種為人熟悉的物種,曾經被定為香港的吉祥物。可惜,這種吉祥物自身的下場一點也不吉祥。

過去 17 年間,漁護署指出香港中華白海豚數量下跌超過八成。牠們面對著很多生存威脅,例如海上交通頻繁、海洋污染、棲息地消失、環境惡化等。

當中城市發展引致棲息地消失是中華白海豚族群下降的原因之一。過去 10 年,大嶼山多項大型基建帶來挖泥、傾注水泥、大興土木,無疑騷擾著對海底噪音十分敏感的中華白海豚。

在我們拍攝白海豚時,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天氣和風勢對我們的拍攝十分重要。一般來說,我們會揀選晴天和風勢平緩的時候出海拍攝,因為這樣令我們更加容易觀察到海豚。另外,不論風勢多麼弱,海上必定會有浪,因此我們拍攝時需要一些小技巧,才能拍到穩定的畫面。第一個方法便是用上攝錄穩定器,這樣就算船身晃動,都可以拍到穩定的影像。此外,白海豚冒上水面的時刻一瞬即逝,為了令觀眾可以看清楚牠們的模樣,我們會拍攝慢動作畫面,細緻呈現出牠們的行為。

透過相片和紀錄片,我們可以看到中華白海豚的美態,但我們的下一代能否親眼看見白海豚仍然健健康康在香港水域生活?究竟中華白海豚命運會如何?這些問題,也許我們心中早已有答案。

中華白海豚。 © Frigatefilms
中華白海豚。 © Frigatefilms

翻石鷸

翻石鷸是一種橙色身軀、頭部黑白色的水鳥。水鳥有分兩大類:游禽和涉禽。游禽會在深水游泳並尋找食物;反之涉禽會涉水而行尋找食物。

南大嶼山天然的海岸線,在春秋兩季孕育著不同過境遷徙的涉禽。通常牠們會停留數天,期間不斷尋找食物和休息,然後繼續牠們的遷徙旅程。

翻石鷸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團隊夢寐以求的物種,其顏色鮮艷,而且亦有一個行為十分特別,牠們會用喙部翻開石頭覓食,因此英文名字叫作 turnstone。

一個平常春天的早上,我們一如既往在南大嶼的潮間帶尋找過境遷徙鳥。有些常客例如紅頸濱鷸仍舊不怕人,所以順利拍攝到們不同的行為。

突然,在遠處有數隻比紅頸濱鷸大很多的涉禽在石間遊走。

「正呀!是翻石鷸呀!」

「還有一隻是 fully adult,還是 BP 100% 呀」

(註: BP 是指 breeding plumage,雀鳥的繁殖羽。通常春季遷徙季節,雀鳥都會先後換上繁殖羽,回到繁殖地)

可惜這幾隻翻石鷸沒有施展們看家本領 - 翻石。但是我們觀察到一個更有趣的行為,們聯群結隊在紅樹林之間圍捕招潮蟹。短短 5 分鐘已經看到們捕捉到十數隻。我們都感到十分滿足。生態攝影的樂趣就是這樣,你永遠不知道大自然安排了甚麼場景給你,但機會來到的時候,你就要好好把握。

而我們團隊拍攝任何動物都有一個小技巧,就是伏在地上,進入們的水平角度,這樣我們的體積會比站立時細小很多,令動物一般不會太害怕我們。當然除了伏在地下外,我們在拍攝過程必須慢慢接近,令動物適應我們的存在。

翻石鷸捕食招潮蟹。 © Frigatefilms
翻石鷸捕食招潮蟹。 © Frigatefilms

免費觀看《山海大嶼》

觀賞綠色和平歷時大半年製作的香港珍貴生態紀錄片,認識本地生態,一起堅守大嶼。

立即登記

《陸生生態篇》

香港瘰螈

香港瘰螈是香港唯一一種有尾目兩棲類動物。一個小小的冷知識: 牠之所以叫香港瘰螈,是因為牠首次被發現的地方是香港。很多人以為牠是香港的特有種,但實際上,在廣東省某些溪流也能找到他們的蹤跡。

有別於一般兩棲類動物,香港瘰螈的繁殖季節是在秋冬季。這個對我們拍攝團隊來說,也算是一大考驗。

香港瘰螈產卵和求偶行為都是在溪流中進行。在冬季晚上進行水底拍攝一點也不輕鬆。除了冰冷的溪水令我們拍攝團隊不停地在水中震抖外,如何不驚動到瘰螈,也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因素。因為牠們常常棲息於河溪中平靜的位置,而這些小水池在冬天時體積會減少,以致我們攝影師的位置與瘰螈比較接近。開初數次拍攝時,瘰螈們都在攝影機預備好前察覺到有異樣,迅速逃離,令我們「食白果」收場,帶著冰冷且灰心的身軀回家。

之後的拍攝,我們選擇在遠處守候,因此沒有驚動到瘰螈,他們自由自在地游泳和產卵,一切的畫面應有盡有。那時我們只欠缺瘰螈求偶行為的畫面,心想應該很快可以完成拍攝瘰螈的故事,但之後的每一次拍攝,我們也與瘰螈求偶行為的畫面擦身而過。

直至在原定計劃中最後一次拍攝,求偶行為依舊沒有發生⋯⋯ 空氣瀰漫著負面的氛圍。

「再等多  5分鐘吧,沒有我們便撤退吧!」有人說。

但在這個說話都還未說完時,「看看看!這條瘰螈好像正在揮動尾巴!」

「嘩!真是啊!快點 Roll 機!」

我們的團隊在哭笑之中完成是次拍攝。這也是我們生態攝影師的日常,習慣不期而遇。

香港瘰螈。 © Frigatefilms
香港瘰螈。 © Frigatefilms

鵰鴞

鵰鴞是香港最大型的貓頭鷹,體長可達 80 厘米。雖說體型龐大,但鵰鴞行蹤詭秘,日間藏身在山中林間,晚上才外出活動,所以一般的行山客甚至觀鳥者都難以發現牠。

在機緣巧合下,我們得到一位行山人士告知,懷疑有貓頭鷹在大嶼山一個十分陡峭的崖邊繁殖,於是我們團隊便動身出發碰碰運氣。

陡峭的崖邊。 © Frigatefilms
陡峭的崖邊。 © Frigatefilms

到達目的地後,我們迅速搜尋一番,沒有看幼鳥的蹤跡。我們開始懷疑到底是不是去錯地方,是不是鵰鴞們已經離開?

「看相片好像不是這裏哦!好像是下面的山崖!」

「哇!要多下 40 米?這裏的山坡比45度還斜,要小心呀!」

「掉下去真的會喪命!」

「呀,這石是鬆的,差點差錯腳!」

「如果下去發現沒有,我就真的會說粗口!」

「咦,看到了!」輕聲地說著。

在這句之後,大家彷彿開了靜音模式,沒有再說過一句埋怨的說話。不!是沒有再有任何一句說話,便開始拍攝工作。為了有一個完整的故事,讓觀眾可以看到小鵰鴞的成長和生活。我們佈置了一些「陷阱」相機,揭示了們在夜間的生活。但為了真的完整記錄牠們一晚的生活,Daphne 和 James 決定在懸崖上設了一個隱蔽的藏身之處,觀察以及記錄小鵰鴞和其父母的互動。在整晚的觀察過程,二人擠迫在一個 1.5 米× 1.5 米的偽裝營入邊,整晚沒說過任何一句說話,沒喝過任何一口水,沒有吃過東西,為的是要一點噪音也沒有。

至晚上10時,一個龐大的身影伴隨著明亮的叫聲降臨在我們眼前,牠帶同獵物回巢。在凌晨時分也再回來了兩次。

那一夜,是令人難忘的一夜。當你尊重生物時,生物亦會將牠最真情的一面展現在你眼前。

鵰鴞幼鳥。 © Frigatefilms
鵰鴞幼鳥。 © Frigatefilms

長趾蛙

長趾蛙是一種罕見的綠色蛙類,有 3 條金黃色的線貫穿牠們的背部,因此英文名字叫作 Three-striped Grass Frog 。這種蛙分佈於世界各地,但有趣的是全球首次發現這種蛙的地方就是香港。

在香港,長趾蛙的分佈雖仍算廣泛,在大嶼山亦有穩定的族群。長趾蛙需要的生境是一些淡水沼澤,例如荒廢農地,可惜這些生境近年受到不同威脅:鄉郊發展、非法傾倒建築廢料、污染等。

拍攝這種蛙的過程十分順利,甫到達拍攝地點,很快便找到數隻。但當我們白天再到相同地點拍攝其他物種的時候,竟親眼目睹有人傾倒建築廢料到長趾蛙棲息的淡水沼澤。

我心想:「到底會不會有一日,我見證這物種在香港絕種呢?」

長趾蛙。 © Frigatefilms
長趾蛙。 © Frigatefilms

在香港拍攝生態紀錄片有一優勢,就是我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若不及早行動,保護這些得天獨厚的生態系統,香港這一個物種天堂可能在數十年後會變成絕種天堂,我們又想不想成為親手摧毁這一切的兇手?

讓我們一起守護大嶼!

擱淺了的中華白海豚。 © Frigatefilms
擱淺了的中華白海豚。 © Frigatefilms

《山海大嶼》物種資料

高地

中文名稱:流蘇貝母蘭

英文名稱:Brown Rock-orchid

學名:Coelogyne fimbriata

綱(生物分類):百合植物綱 Liliopsida

生境:林地

中文名稱:鵰鴞

英文名稱:Eurasian Eagle Owl

學名:Bubo bubo

綱(生物分類): 鳥綱 Aves

生境:山坡灌叢及草地、開闊原野

溪流

中文名稱:香港瘰螈

英文名稱:Hong Kong Newt

學名: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綱(生物分類):兩棲綱 Amphibia

生境:淡水溪流

中文名稱:廣東米蝦

英文名稱:Freshwater Dwarf Shrimp

學名:Caridina cantonensis

綱(生物分類):軟甲綱 Malacostraca

生境:淡水溪流

中文名稱:小棘蛙

英文名稱:Lesser Spiny Frog

學名:Quasipaa exilispinosa

綱(生物分類):兩棲綱 Amphibia

生境:淡水溪流

 

沼澤

中文名稱:長趾蛙

英文名稱:Three-Striped Grass Frog

學名:Hylarana macrodactyla

綱(生物分類):兩棲綱 Amphibia

生境:淡水濕地

中文名稱:水牛

英文名稱:Water Buffalo

學名:Bubalus bubalis

綱(生物分類):哺乳綱 Mammalia

生境:開闊原野、淡水濕地

中文名稱:牛背鷺

英文名稱:Cattle Egret

學名:Bubulcus coromandus

綱(生物分類):鳥綱 Aves

生境:開闊原野、淡水濕地

潮間帶

中文名稱:雙齒擬相手蟹

英文名稱:Red-clawed Crab

學名:Parasesarma bidens

綱(生物分類):軟甲綱 Malacostraca

生境:潮間帶

中文名稱:麗彩招潮蟹

英文名稱:Splendid Fiddler Crab

學名:Paraleptuca splendida

綱(生物分類):軟甲綱 Malacostraca

生境:潮間帶

中文名稱:翻石鷸

英文名稱:Ruddy Turnstone

學名:Arenaria interpres

綱(生物分類):鳥綱 Aves

生境:潮間帶

中文名稱:中華鱟

英文名稱:Chinese Horseshoe Crab

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綱(生物分類):肢口綱 Merostomata

生境:潮間帶及海洋

海洋

中文名稱:中華白海豚

英文名稱:Chinese White Dolphin

學名:Sousa chinensis

綱(生物分類):哺乳綱 Mammalia

生境:鹹淡水交界水域

中文名稱:江豚

英文名稱:Finless Porpoise

學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綱(生物分類):哺乳綱 Mammalia

生境:熱帶沿岸水域

中文名稱:褐翅燕鷗 

英文名稱:Bridled Tern

學名:Onychoprion anaethetus

綱(生物分類):鳥綱 Aves

生境:海洋

中文名稱:黑珊瑚

英文名稱:Black Coral

學名:𝘈𝘯𝘵𝘪𝘱𝘢𝘵𝘩𝘦𝘴 𝘤𝘶𝘳𝘷𝘢𝘵𝘢

綱(生物分類):珊瑚綱 Anthozoa

生境:水深10-20米的水域

中文名稱:硬棘軟珊瑚

英文名稱:Soft Coral

學名:Scleronephthya spp.

綱(生物分類):珊瑚綱 Anthozoa

生境:水流較強的水域

中文名稱:肉葉形軟珊瑚

英文名稱:Soft Coral

學名:Lobophytum sarcophytoides

綱(生物分類):珊瑚綱 Anthozoa

生境:水流較強的水域

中文名稱:疣海星

英文名稱:Astropecten Starfish

學名:Pentaceraster sp.

綱(生物分類):海星綱 Asteroidea

生境:海洋

中文名稱:墨魚

英文名稱:Cuttlefish

學名:Sepia sp.

綱(生物分類):頭足綱 Cephalopoda

生境:海洋

 

「如果你要認識大嶼山多啲,真正認識香港多啲,千祈唔好錯過《山海大嶼》紀錄片。同埋唔好淨係睇一次,睇完可以再睇,你可以感受到大嶼山同香港有幾靚,幾咁值得我哋珍惜。

仲要盡力將紀錄片廣傳開去,畀更多生活喺香港嘅人,認識我哋香港同大嶼山多一啲。」

 

延伸閱讀:

你我他與她的山海大嶼,得獎攝影師以影像守護大嶼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的三大謬誤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