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護區真係work?
1 美國加州蒙特利灣(Monterey Bay)
非洲坦桑尼亞Serengeti被視為見證動物大遷徙的「聖地」之一,而蒙特利灣獲冠以「海洋版Serengeti」美譽,當然是生態瑰寶!超出自然負荷的捕魚、狩獵曾在此留下纍纍傷痕,把部分物種推向瀕危,慶幸覆蓋逾15,000平方公里海洋、比黃石國家公園更廣闊的蒙特利灣海洋保護區(Monterey Bay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於1992年成立後,如今它已成為36種海洋哺乳動物、超過180種海鳥及最少525種魚類的家園,亦是海獅、海瀨及塘鵝等物種的樂園。
蒙特利灣的水底景色亦不讓海岸專美,既有迷幻如夢的「海藻森林」(Kelp Forest),豐富水域資源亦吸引藍鯨、座頭鯨等遠道而來覓食,讓此地成為生態旅遊熱點。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可再生能源浪潮背道而馳,研究開放更多水域鑽探石油,隨時波及海洋保護區部分於2008年擴展的範圍,令美麗海灣蒙上陰影。
2 美國夏威夷帕帕哈努莫古艾基亞(Papahānaumokuākea Marine National Monument)
「帕帕哈努莫古艾基亞~」咒語般的名字,實為賦予太平洋生物的祝福,也象徵夏威夷傳說「大地之母」Papahānaumoku與「天空之父」Wākea的結晶品。帕帕哈努莫古艾基亞海洋保護區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公里,比全美所有國家公園加起來還要廣闊,一度成為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
別以為共和黨與民主黨在保育議題必然水火不容,這片保護區正是由喬治布殊於2006年成立,並由繼任的奧巴馬於2010年擴大保育範圍,同年更獲確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自然及文化遺產的「雙料」地位。這裏孕育着超過7,000種海洋生物,其中4分1屬夏威夷群島獨有,每年更吸引22個品種合共1,400萬隻候鳥在此築巢繁殖,與綠海龜、瀕危夏威夷僧海豹(Hawaiian Monk Seal)及「全球最瀕危鴨子」列山島野鴨(Laysan Teal)共享青山綠水美如畫。
3 蘇格蘭雅蘭島藍勒殊灣(Lamlash Bay)
古語有云「勿以善小而不為」,位於蘇格蘭西南部、人口僅約5,000的雅蘭島(Isle of Arran)對開這片藍勒殊灣禁捕區(No Take Zone),儘管不足3平方公里,卻是當地居民與保育團體由下而上的抗爭勝利!經過13年科學研究、政治游說、團結遊客力量、抗衡利益團體等行動,蘇格蘭政府終於2008年立法制訂No Take Zone──不可在內以任何方式捕撈任何物種。
居民守護家園不言倦,皆因他們明白區內滿植一種名為Maerl的海藻,多個海洋物種棲息其中,必須禁止拖網漁船破壞海床。保護區成立短短5年後,已有研究指出這片受保護海域的生物多樣性比鄰近區域高出40%,同時帶動小島旅遊業,本地漁民亦因豐饒之海而得益。
4 南極羅斯海(Ross Sea)
平日映入您我眼簾的海藍,早已失去原始面貌?南極羅斯海獲科學家譽為「最後的海洋」,皆因這片屬於全球38%阿德利企鵝、26%皇帝企鵝的棲息地,尚未受過度污染、開採、捕撈等破壞行徑玷污。
綠色和平等南冰洋聯盟(Antarctic Ocean Alliance)成員多年來力爭捍衞純淨的最後防線,2016年終傳捷報:由歐盟及24國代表組成的南極海洋委員會(Antarctic Ocean Commission),通過在羅斯海成立面積達155.5萬平方公里(相等約19,800個香港島,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保護區,並於2017年底正式生效。
既然羅斯海保護區剛剛成真,為何您我還要推動成立另一更大的南冰洋保護區?
其實更值得全人類深思的問題是:到底地球需要多少海洋保護區?
目前全球只有2%海洋受到保護,但有科學家警告,要讓海洋回復生機,全球至少30%海洋須在2030年前納入全面保護,免受工業捕撈、石油鑽探、深海採礦重創,同時幫助緩解氣候變化危機。
因此南極海洋委員會今年10月商討成立南冰洋保護區與否,不只是一隅之事,更關乎未來3年多場談判桌上的海洋博奕,包括聯合國擬訂新的海洋公約。讓您我展現千帆並舉的群眾力量,為海洋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