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西非、越走越遠的中國遠洋漁船
文章目錄
漂流西非海域日誌
今年7月,綠色和平的攝影師前往西非國家了解西非漁業情況,並跟隨一艘中國福建遠洋漁船出海作業,記錄中國遠洋漁民的日常,以及遠洋漁業如何影響當地生態和漁業。
塞內加爾位於非洲西部,是一個農業國家,漁業是其主要產業之一。塞內加爾本地有約100,000漁業從業者,其中90%是手工業漁民,其餘10%分別在外國遠洋漁船、合資或本地工業漁船上工作。圖中所見,是一位在中國福建遠洋漁船工作的非洲工人,他正望著不遠處的中國轉運船駛向港口。由於工業漁船作業週期長,出海一次動輒20天,期間必須依靠轉運船提供生活物資,同時把新鮮漁獲及時運上岸。
今年63歲、來自浙江舟山的徐船長,正在跟附近的漁船以無線電溝通。徐船長自1995年便出國從事遠洋捕魚。這趟出海,徐船長與20多名船員同行,其中7人為中國船員,主責管理,其餘為非洲船員。今次因為有兩名船員臨時離船,導致人手不足,徐不得不花更多時間親自值班。
無論是中國工人或是當地工人,均忙於做捕魚前的最後準備。
捕撈工作開始。這是一艘懸臂單拖網漁船,漁網掛在船身兩側的撐架,漁網徐徐拖在漁船身後。「拖網捕魚」沒有特定的目標,會將海中各種生物一網打盡。船員全天24小時輪班工作,每2至3小時收網一次。
收網後,船員們在甲板上清理、分揀處理剛剛捕撈的漁獲。一般情況下冷藏船作業流程是分揀、清洗、稱重、入庫。徐船長表示,相對全球海域,西非漁業資源比較豐富,但即使這樣,漁獲每每參差不齊 ─ 好的時候一天可以捕撈10,000公斤,但不好的時候只有4,000至5,000公斤。
船員正在割一條犁頭鰩的魚鰭。拖網捕撈常常伴隨著大量的兼捕和誤捕。拖網的網口就如海底推土機,幾秒鐘之內,便能將沿途所有生物盡收網中。身為底棲魚類的各種鰩魚是常見的誤捕魚獲。鰩魚與鯊魚同屬軟骨魚類,一些犁頭鰩雖被指肉質不佳,其魚鰭卻常被製成魚翅出售。船員會將被割去了背鰭的犁頭鰩扔回海裡,可是這些身體殘缺的鰩魚是無法繼續存活的。
船員正在清理剛剛捕撈上來的鯊魚,當中包括一條懷孕的尖吻斜鋸牙鯊母鯊(俗稱牛奶鯊)。這些鯊魚稍後冷凍入庫,抵岸後送上非洲人、歐洲人或中國人的餐桌。
徐船長共招募十多名非洲船員,大都來自塞內加爾和幾內亞比索。他們的工資每月約10,000西非法郎(約港幣1500元),屬於西非當地較高的工資水平。許多當地人都樂意上中國漁船打工,因為薪水的確比在岸上賺到高很多。
事實上,當地經濟不好,不少十多歲的青年常在漁港岸邊找工作。他們的工作除在岸上挑揀和分類漁獲外,也常常跟隨漁船出海捕魚,與成年人一起面對海上的各種風險。
總的來說,中國和非洲船員相處還算融洽。由於船上常常人手不足,中國與非洲船員常需合作完成收網、分揀等體力勞動。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通過手勢和一些關鍵字,非洲船員也能明白中國船員表達的意思。不過,由於飲食和宗教信仰的差異,中國船員和非洲船員通常不會一同吃飯,船上有兩位廚師分別為中非船員準備每天的伙食。
漁船開始歸途,返回達卡港口。隨著越來越靠近近海,不時能看到當地小型捕魚船的身影。塞內加爾的本土漁業分為手工業漁船和現代化漁船兩種,但即使是較為先進的現代化漁船,其捕撈能力也無法跟類似中國遠洋漁船的外國工業漁船競爭。使用傳統捕撈方式的手工業漁船,正面臨漁獲大量減少、漁網被工業漁船破壞的威脅。
其間船員向我們的攝影師展示,之前用手機拍攝捕獲長吻原海豚的相片,可見拖網漁船不時將海中生物一網打盡。如果捕撈到海豚、海龜等物種,船員通常會扔回海中,但這些被誤補的物種輕則受傷,重則直接死亡。
改變海洋困局
全球漁業陷入過度捕撈危機的今天,西非海域是碩果僅存、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亦因而吸引了大批如中國的海外遠洋船隊入侵濫捕。
以中國為例,根據中國國家農業部的公開資料,中國遠洋漁業「稱霸」西非遠洋漁業;目前有超過400艘中國遠洋漁船在西非沿岸捕撈作業,每年捕撈約值3.4億英鎊(約33億港元)的漁獲。去年5月,綠色和平發表《西非漁業資源之殤》報告,揭露中國遠洋漁業企業牽涉謊報漁船噸位、擅闖禁捕區域及使用非法漁網等行為。
目前中國缺乏有效的漁業管理,令過去數十年,中國沿岸海域被拖網漁船的濫捕蹂躪,海洋資源貽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漁船不得不去到萬里之外的海域作業 ─ 如西非。可是,如果中國遠洋企業將不負責任的捕撈行為帶去西非,而西非各國政府亦同樣無法實施有效的漁業管理,中國近海資源耗盡的危機,很可能又在西非海域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