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塑膠
3 mins

山野中不能承受的膠 林婷守護環境輕與重

作者: 綠色和平

看《變形記》主角一覺醒來變身龐然古怪的蟲,我們作為讀者,懂得這叫荒謬。但置身於現實的荒誕,環境變壞,安枕不易,無憂更難,偶爾還是會感到無力。同樣的故事情節,背景換到山野之中,藝人林婷與綠色和平合作拍攝走塑微電影《山野中不能承受的膠》:如果有天睡醒你變成牛牛躺在塑膠堆中,或許你會更願意踏出守護自然的第一步。

面對那些不能承受的或輕或重,寧可相信選擇而非命定,轉個想法總能迎來改變。「同一條路,轉一個行法,守護方法有千萬種」,故事是這樣展開。

林婷親身示範「無塑野餐」,既環保又能享受郊遊樂。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林婷親身示範「無塑野餐」,既環保又能享受郊遊樂。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輕率丟棄 重擔隨身

動物與小孩,一般統稱為拍攝兩大難題。林婷今次與製作團隊於馬鞍山取景一整日,試過誤遭牛牛「屙尿」濺中,特寫鏡頭也要耐心守候,「佢哋想過嚟就過嚟,唔會夾硬引入鏡。大自然係屬於大家,要互相尊重。」恰巧因為等待,讓她近距離目睹獨一無二的美景背後,牛牛如何翻開膠袋,埋頭覓食。

馬騮、野豬伴着垃圾桶開餐,郊野草坪漸變光禿貧瘠,再非突發新聞,習以為常之輕,卻使我們忘了問題之重。即使林婷愛好假日行山,不時見到餐具、水樽、口罩、膠袋等垃圾遺留山野,也會被錯覺蒙蔽:「之前去露營,野豬食晒枱面啲嘢食,當時冇諗佢哋識唔識得叼啲嘢食,定將所有垃圾食晒。今次拍完再睇片,先發現佢哋真係唔識分。」

林婷首次近距離接觸牛牛,不忘捕捉牠們的一舉一動。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林婷首次近距離接觸牛牛,不忘捕捉牠們的一舉一動。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根據漁護署數字,2020年到訪香港郊野公園的遊客突破1,200萬人次,同年全港郊野收集垃圾總量達2,316公噸,重量超過150架雙層巴士。然而山上垃圾桶容量有限,一種「會有清潔工人執」的想法,反令不少人捨棄舉手之勞,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度假天堂淪為塑膠天堂,「等於你喺屋企,有垃圾都會清去垃圾房,點解你上山唔可以咁做?」

「因為見唔到之後發生嘅事:我相信如果睇到牛食咗口罩、垃圾,就唔會再想咁做。」

為了演繹牛牛心聲,林婷親身「品嚐」特製塑膠三文治,為郊野發聲。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為了演繹牛牛心聲,林婷親身「品嚐」特製塑膠三文治,為郊野發聲。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輕視危機 重拾選擇

所以林婷主演的另一場景,就是從噩夢驚醒變成躺在塑膠堆中的牛牛:充饑僅靠塑膠三文治、解渴水源卻有微膠粒漂浮,也為此獻出「食膠」第一次。感覺如何?「冇味,硬囉。」

野生動物被迫「硬食」塑膠污染,其實人類也未必如我們想像般自由選擇──綠色和平早前發表全港首個郊野溪流微塑膠調查,就發現8個郊野溪流水樣本當中,半數含有微塑膠。即使如林婷一樣努力走塑,有時也不免無奈:「我有一日試過自己係咪好多塑膠,發現想煮一餐飯,去超市買嘢,水果、凍肉又好,全部都用膠。」

「我哋市民冇得揀,但企業有得揀。只要佢哋肯做,我哋減少購買即棄塑膠,垃圾都自然少咗。」

團隊整個製作過程均做好分類回收,也自備餐具「開餐」。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團隊整個製作過程均做好分類回收,也自備餐具「開餐」。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輕鬆走塑 重大改變

「微塑膠就算肉眼睇唔到,最終都會流返入大海食物鏈,好似貝殼類同生蠔咁,最後都係我哋承受番。」林婷一副專家口吻細數微塑膠遺害,部份知識源自早前主持環保節目,也從當中一個走塑小實驗悟出大道理,「試過帶餐盒去茶餐廳,問可唔可以唔用發泡膠,其實普遍都好樂意。有啲嘢唔淨係市民責任,無可避免要政府、企業一齊做,因為呢個社會、大自然係大家嘅」。

影片以「每一片土地,都係獨一無二,所以更加唔可以放棄佢」作結語,而她亦在生活中繼續堅持,除了由日常自備餐具等輕鬆小事做起,也鼓勵大家加入企業走塑聯署,凝聚力量,推動改變。「只要你養成習慣,身邊人睇到,知道係好事,就會當你係榜樣去學習。」

林婷鼓勵大家重新擁抱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守護自己堅信的理念,抵擋崩壞,推動改變。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林婷鼓勵大家重新擁抱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守護自己堅信的理念,抵擋崩壞,推動改變。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改變自己之餘,都可以改變身邊人。我哋一齊合作去完成呢件事!」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