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研究證重用杯更環保 學者:東亞地區尤其適合
面對即棄塑膠的污染問題,香港政府將立法規管即棄塑膠產品,首階段禁用即棄膠餐具將於 2024 年 4 月開始實施。以重複使用的餐具取代即棄塑膠,是治本的做法,可避免即棄膠廢物轉移至紙、竹或其他物品。但仍有人憂慮,重用餐具涉及清洗、運輸過程,到底重用是否真的更環保?
綠色和平聯同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的科研團隊進行研究及發佈《「重」塑未來》(Reusable is Futurable)報告,以生命週期分析(LCA),證實重用杯借還系統比即棄杯在 13 項環境影響類別中表現更好。香港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學部梅珂(Meike Sauerwein)博士更表示,重用借還系統在東亞人口稠密的地區更有優勢,有利縮短運輸及提升重用率,令重用杯系統更環保。
《「重」塑未來》報告[1]以生命週期分析(LCA)研究了台北、東京、香港及釜山,一共四個東亞城市的重用杯借還系統。負責研究項目的梅珂博士對重用系統十分感興趣,但她認為重用系統如果減少廢物量,但產生更多環境影響,那就得不償失。於是研究團隊進行訪問及數據收集,以了解重用杯借還系統的設計,以及收集即棄及重用杯由生產至棄置每個階段的環境影響數據,細緻比較兩者對不同環境項目的影響。
研究結果最終證明,重用杯借還系統比即棄杯在氣候變化影響、淡水生態毒性及海洋生態毒性等 13 個環境影響類別中表現更好,系統中平均每個重用杯能減少 25% 溫室氣體排放、37% 水資源消耗及 34% 對人體有害毒性。
文章目錄
人口稠密的城市、銷售量高的店舖更適合重用系統
有關研究顯示,重用次數愈多,重用杯的優勢就愈明顯。以溫室氣體排放為例,低用量重用系統(即重用杯平均一年使用 20 次)可以減少 15.5% 溫室氣體排放,如果提高用量(即重用杯平均一年使用 60 次)的話,溫室氣體的減少就可以增至 25%。正正因為重用次數愈高,愈能凸顯重用系統的優勢,梅珂博士強調,重用系統在人口稠密的東亞城市別具優勢,因為高人口密度、較短的運輸距離等因素,能更有效地共享資源。如果店舖銷量高,建立重用借還系統,能更有效提高重用率,並進一步解鎖重用系統的環境效益。
重用系統如公共交通 為城市度身訂造走塑良方
至於另一位參與研究的學者、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 Shauhrat S. Chopra 亦認同,重用系統在大城市尤其具備發展出「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的潛力,「改變人們習慣是關鍵所在,因為系統愈得到頻繁使用,便愈具環保效益。就像公共交通工具一樣,我們是時候把重用系統視為一種公共設施去建立,從而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他特別提及,今次報告具體收集東亞四地的重用杯服務提供者營運數據再作分析,能夠給予決策者更適合當地情境的建議,從而完善重用系統,「同一套重用系統應用於兩個城市,其環境影響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設計系統時必須『度身訂造』,例如考慮是否需要提供更多補貼,或者向重用企業提供配套支援」。
借還系統最緊要方便 但需有環境效益的平衡
如何設計重用系統,對系統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很多人使用即棄杯是因為「貪方便」,用後掉進垃圾桶就可以,不用帶走也不用清洗。梅珂博士也認為,方便是最為重要。「香港市民十分重視方便與回報,我認為,方便高於一切。如果系統設計得宜、十分方便的話,人們就不需要將重用杯帶回家再帶出來。」重用杯的借還系統設計得夠方便,才能吸引人使用。
也許有人會憂慮重用杯不夠衛生,甚至認為即棄就代表乾淨。但梅珂博士就認為,我們要讓人知道重用杯有被好好清潔,就像你到香港的餐廳堂食,你不會擔心餐具的衛生問題。而重用系統亦需在方便與環境效益之間作出平衡,例如在使用量低時不應大量投放耗電量高的配套。
梅珂博士坦言,自己是重用的粉絲,但她認為重點並不是有多好的重用產品或重用系統,而是重用的心態。「我是重用的粉絲,而且是資源利用最大化的粉絲。」她表示,即使是速食時尚(Fast Fashion)的衣服,也可以穿很多次;手機也可以多用兩年,不用時常更換──歸根究柢,隨着首階段即棄膠餐具管制即將於 4 月實施,我們需要改變的不是把污染轉移至紙、竹等其他物料,而是扭轉即棄文化,「既然能夠發揮同樣功用,為何不使用重用系統呢?」
即棄膠餐具管制快將實施,綠色和平促請政府投放更多資源支持設立重用系統,包括設立專款基金培育重用系統初創公司、與企業攜手於大型活動及展覽場館實踐重用系統、加快通過各項生產者責任制度(PRS);同時除了回收以外,要求企業採用重用包裝並提供誘因,以確立 2030 年淘汰 50% 即棄包裝和產品。邀請你加入綠色和平聯署,一起減緩塑膠污染!
[1]首份針對東亞的重用杯環境影響研究 證實比即棄及回收再造節省資源;綠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