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塑膠
4 mins

交畀伍家謙講體育與環保:重用杯減廢大勢所趨

作者: 綠色和平

「熱刺同阿仙奴兩支北倫敦宿敵,由英國打到嚟香港,鬥到難分難解:唔只係獎盃,而係畀球迷用嘅重用杯!」聽着前體育主播伍家謙的聲音導航,往往猶如置身比賽現場,與運動員悲喜與共;今次帶我們來到啟德體育園,着緊的不是場上比數,而是啟德能否追上國際減廢趨勢,設立重用杯系統。

綠色和平最新發佈《重用啟是綠》建議書,為啟德體育園度身訂造重用杯方案,推算首三年營運可減少 600 萬個即棄杯,亦能帶來顯著環境效益,包括減少碳排放及節約水資源;其中提到來季英超 20 隊當中 13 隊的主場館已推行重用杯,普及程度令家謙驚訝之餘,亦認同是大勢所趨:「我知道某幾支英超球隊有推行重用杯,但原來超過六成咁多。成日話環保係大潮流,我相信(重用杯)都會愈嚟愈普及。」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Hong Kong (@greenpeace_hk)

給環保賦予價值

超過 20 年體育主持生涯,加上本身熱愛運動,造就家謙走遍世界各地大型場館,酋長球場與熱刺球場自不例外。剛巧兩者堪稱英超重用先驅——阿仙奴是第一支推行重用杯的英超球隊,2018 年至今已節省 50 萬隻即棄杯;熱刺亦不甘屈居宿敵之後,2019 年翻新球場後推出重用啤酒杯計劃,趕上環保潮流。

「一講『環保』,好多人或者即刻諗,係咪要增加好多麻煩……但我成日都話,一樣嘢嘅價值係你賦予佢。」啟德體育園開幕至今四個多月,家謙雖只曾因工作身份進場,也形容硬件絕對稱得上世界級,接連舉辦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與足球盛會等體壇盛事,年底還會承辦全運會部分項目,只要執行上能夠配合,相信啟德體育園大有條件收復環保失地,「如果喺體育園推動到(重用杯),對環保呢件事絕對有幫助」。

伍家謙「西裝骨骨」重操體育主播故業,為綠色和平聲音導航推動啟德體育園設立重用杯系統的倡議;其手持的重用杯正是阿仙奴酋長球場使用的飲品杯,杯上更印有 ‘North London is Red, The Cup is Green’ 字樣。 © Greenpeace / JJ Tsui
伍家謙「西裝骨骨」重操體育主播故業,為綠色和平聲音導航推動啟德體育園設立重用杯系統的倡議;其手持的重用杯正是阿仙奴酋長球場使用的飲品杯,杯上更印有 ‘North London is Red, The Cup is Green’ 字樣。 © Greenpeace / JJ Tsui

熱浪下的馬拉松

從知識層面論體育與環保的關係,家謙可以侃侃而談環保物料如何製成運動裝備、籃球場地,或者足球賽事加入「飲水時間」保障球員健康,但讓他最切身體會的,莫過於馬拉松。即使今年勢將完成個人世界七大馬拉松第五站,滿地即棄杯的景象仍然震撼,「每個大型馬拉松,參賽者少則三萬,多嘅動輒六萬,沿途十幾個水站有數得計,棄置數量真係好得人驚」。

能否在馬拉松以重用杯全面取代即棄杯,箇中涉及跑手飲水時爭分奪秒的考量,但在本地大型長跑賽事之一「香港街馬」,已有多年於部份水站使用重用水杯的經驗。而極端酷熱直接影響運動表現亦是不爭事實,包括削弱排汗與散熱能力、加速鹽份及電解質流失,連跑手敬仰的「馬拉松之神」、兩屆奧運男子馬拉松金牌得主傑祖基(Eliud Kipchoge)也不能倖免,「因為奧運成日喺七、八月舉行,佢會話呢啲場合穩穩哋贏咗就 ok,唔好諗做世界紀錄,因為天氣實在唔適宜。」

伍家謙旁白時七情上面,語氣肉緊之餘只須「一 take 過」,盡顯專業主播風範。 © Greenpeace / JJ Tsui
伍家謙旁白時七情上面,語氣肉緊之餘只須「一 take 過」,盡顯專業主播風範。 © Greenpeace / JJ Tsui

而在今年英國曼徹斯特馬拉松,家謙亦親身感受到何謂「人算不如天算」,由到埗時氣溫 6-10°C,飆升至賽事當日逾 20°C,「冇幾何英國 4 月尾會有熱浪,呢樣嘢就係氣候變化囉」。只見終點很多跑手抽筋或累透躺臥地上,而自己雖未能如願造出理想時間,仍為安全完賽而感恩——一句「今日唔係做 PB 嘅日子」(PB = personal best,個人最佳時間),就是跑手之間適應氣候危機的默契。

為下一代做多啲

撇開體育迷身分,家謙近年多了一股保護環境的動力,就是成為一對「小怪獸s」的爸爸。他笑言由於幼稚園正講授珍惜地球的課題,家中每星期都會儲起一堆回收物,帶返學校作 DIY 玩具素材,「佢哋每日都會有大量用膠樽同埋紙盒砌成嘅機械人拎返屋企,仲要唔畀我扔!(笑)」寓教於樂灌輸環保理念,似乎相當成功,「佢哋而家放學返嚟會同我講,“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important, Daddy.”」

「我成日都話個地球係大家嘅,我哋而家做啲乜,就係影響下一代喺個點樣嘅環境之下生活,所以盡量希望可以做多啲就做多啲。」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