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棕罪》報告背後 研究團隊的辛酸與堅持
「民間下一步可以做啲咩?」《失棕罪——香港棕地現況報告2021》解說會的觀眾壓軸提問,多少反映了懸在時代頭上的集體疑問。「可以做嘅嘢仲有好多」、「啱嘅嘢一路堅持去講」,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阿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員蔡諾正(Caesar)如是說,而《失棕罪》報告確實就這樣一路走來:花近半年反覆查證與實地考察,紮實研究結果終使當局承認棕地資料不符最新情況:腳踏實地,也許是對抗無力感的最佳出路。
「『失棕罪』,除咗取材電影名字《Gone Girl》(失蹤罪)同《七宗罪》,又真係失去棕地咁解。」食字gag不為搞笑,而是要鮮明表達,包括象徵棕地擴散至郊野公園的「越棕越入」、因計漏棕地形成零散假象的「棕連危機」。連同報告排版與專題頁面花盡心思,旨在推動公眾認識棕地事必關己。
文章目錄
計劃與變化
棕地亂象變幻莫測,難言瞭如指掌,唯有實地調查、持續跟進。一陣陣臭味飄來、貨車揚起沙塵、轟隆聲迴蕩山谷,各種「五感」體驗,只留給親歷其境的人。實地考察時,阿淳最記得傾倒石屎與肥沃農地僅一步之遙:「半隻鞋深陷入去(泥土),可見農田肥沃,但眼見就快要被倒石屎,感覺好嘥,唔知養幾多年先養到咁肥。」Caesar則對農田被幾層樓高設施包圍的壓迫感記憶猶新:「睇圖都估到scale幾誇張,但真實見到龐然巨物,有種好似『逼住走』嘅感覺。」
抱住「唔知睇到啲咩,唔知有冇料到」的心態探路,團隊也要保持機動應變,例如為免令附近作業者或居民起疑心,隨時化身迷路行山客、做project大學生;有時更要四肢並用攀登大斜坡,以墓地為路標尋找開揚景觀視察棕地現況。計劃趕不上變化,有些地點第二次考察時已面目全非,但部份個案如毗鄰發展區邊界的潘屋村、棕地進入郊野公園範圍的和宜合村,也是這樣「搵搵吓」才揭開真相,「可以見到棕地情況不斷變緊,政府要掌握現況嘅話,冇可能淨係做一次研究。」
記憶與公義
這次《失棕罪》研究,是上一份報告《首個棕土政策 —— 成形還是走樣?》的延伸,當中經歷從Google Earth、規劃文件到測繪處航空圖片等大量資料搜集,還有「逐張逐張圖download」等瑣碎工夫……碎碎唸着幕後辛酸,話鋒一轉說到研究員初衷,Caesar頓時精神一振:「細個阿爺屋企喺新界,耐唔耐入去,有田種番石榴、有蘭花園,先發現香港鄉郊原來可以咁樣,見到人同自然嘅關係。」
Caesar大學修讀英文系,因對土地議題感興趣而到本研社實習,輾轉成為全職研究員一年半,遇上口號與情緒彌漫、再由演算法放大的社會,更自覺活在真相中的價值:「睇番研究,先發現法規漏洞導致鄉郊環境變得咁犀利,有啲一去不回頭感覺,覺得呢個問題最少要去指出。」
「事實,本身就帶有佢嘅價值。」
阿淳也附和道:「棕地政策,就係『本應不該如此』嘅問題。」尤其城市發展項目動態瞬息萬變,經歷「土地大辯論」成功守住郊野公園,排除土地供應選項之外,「你點plan都plan唔到,2021年又有人再打番郊野主意」。反覆強調香港非土地不足而是規劃不公,區分優次下毋須破壞自然資源,背後同樣盛載香港人追求公義的情緒、「明日大嶼過咗5.5億前期撥款,好似已經輸咗,但只要我哋一日繼續有空間撐住,或者會有轉機來臨。」
子彈庫與揚聲器
問他們的城市發展願景:容納鄉郊農業作為經濟模式,珍惜香港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談生活不只談生存,還可以嗎?Caesar認為回望棕地倡議歷史,有種改變正悄然發生,「民間研究講咗8至10年,由當初全港普遍冇idea,到而家政府sort of有政策形成,佢都feel到社會有壓力需要處理。」
阿淳則形容本研社為強大「子彈庫」:以證據作為子彈,為歷史留下痕跡;綠色和平則發揮「揚聲器」角色,帶動公眾認識議題,並持續遊說與倡議工作,包括審視政府不日發表的第二期棕地研究報告,以及持續調查非法電子垃圾拆解場等棕地亂象。「喺呢個時勢,公民社會各司其職,非常重要,亦更需要呢種活躍嘅連結,期待我哋繼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