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警報響徹時 刻在環境攝影師心底的力量
照片作為廣受歡迎的媒介,超越語言和文化,喚起情感,激發反思,展開行動。我們也許較少親歷氣候變化影響,而環境攝影師則為我們捕捉真實、即時的瞬間:如何透過相片傳達氣候危機?甚麼影像具有衝擊力?如何提升公眾對氣候危機的認識?綠色和平邀請熱愛環境的攝影師與圖片編輯現身說法,暢談他們的機緣與夢想。
文章目錄
Esther Horvath:極地科學家,也是凡人如我
2015年,Esther Horvath搭乘美國海岸防衛隊破冰船「希利號」(Healy)首次踏足南極洲,孕育出對環境的熱愛,從此致力記錄極地生態。

每個人有各自切入氣候變化的角度,而我的切入點就是與科學家共事。我們都知道北冰洋海冰正在融化,溫度變化亦比全球平均劇烈約兩到三倍,但我總會提出這條問題:我們如何得知這些數據?如何透過瀏覽熟悉的新聞報導,認識這些氣候數據?
有賴一眾科學家長期投身科研工作,我們才得到這些數據。要直接記錄氣候變化本身,並非一朝一夕的易事,除非你長時間拍攝同一地點、同一冰川的面貌,而我則藉着科學家的工作與生活來討論氣候變化,輔以文字說明他們的研究發現。
在偏遠極地,沒有網絡、電視和電台廣播,使我好奇,科學家閒餘時會做甚麼?於我而言,他們一方面是英雄,在無人之境奉上終身志業,一方面卻只是與你我無異的普通人──我希望將這一面呈現觀眾眼前。
我的目標,是加深公眾認識北極正加速變化,也讓他們了解到即使極地遠在天邊,那裡發生的一切都影響着人類生活。我希望推動個人生活的轉變,也期望決策者朝正確方向邁進,為地球未來觸發正面改變。

Solmaz Daryani:緣起於心,磐留於心
Solmaz自2015年開始拍攝伊朗的爾米亞湖(Lake Urmia)──這個昔日全球最大鹹水湖之一,曾經盛載她童年時探訪祖父母的仲夏回憶,如今湖水面積已大幅萎縮。

記得剛開始攝影時,有人會質疑我為何要拍照?攝影能改變什麼?拍攝爾米亞湖故事的6年間,我親眼目睹人們如何更認識氣候變化,以及他們對環境的破壞。
我認為照片、電影和紀錄片均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至少能驅使人們反思、意識到氣候變化。2015年,奧斯卡影帝里安納度狄卡比奧(Leonardo de Caprio)在Instagram分享了其中一張我拍攝的爾米亞湖照片,並談及湖泊危機;事件引起伊朗國內廣大迴響,想不到有海外名人真心關注此事。從此我明白到影像的力量,以及它如何改變人們的想法。
早有無數科學研究與文章為氣候變化佐證,因此我的作品並非要證明它的存在,而是希望透過個人故事與攝影作品連結。真實人物訴說的故事,可以推動他者改變心態,並開始談論氣候變化。若我們要施壓政府、企業加緊行動,必須團結一致才能解決這個全球議題。
隨着時間推移,你可能看膩了北極熊、冰川融化、極端天氣如水浸等影像,但若推陳出新以個人故事代之,我相信人們會更感同身受。有句波斯諺語說道:緣起於心,磐留於心──我嘗試由心說故事,希望它長留他人心裡。

James Whitlow Delano:平衡危急與希望
James發起的《EverydayClimateChange》本為instagram攝影計劃 ,現已擴展至實體展覽,先後巡迴歐亞及北美洲展出,近期也在YouTube推出訪談節目。
環境攝影在乎平衡:一方面我不想觀眾誤以為情況受控,即使很多人積極減緩氣候變化,但危機顯然持續加劇;一方面我也不想只報導令人神傷的環境悲劇。多數攝影師以記錄突發事件或當前挑戰為己任,但我們必須找出平衡:傳達事態迫切性,同時呈現希望。
呈現強烈對比,彷彿能呼應氣候危機,我也喜歡帶來驚喜的作品。我不時嘗試連結自然之美態與失衡,就像秘魯一個位處安地斯山脈5,200米高的金礦La Rinconada。這裏理應是一片無瑕冰川,卻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人類永久聚居地,可謂天堂與地獄交匯之處。
社交媒體畢竟講究熱潮,難以預料人們會積極投入單一平台多久,而且氣候危機無疑是時代挑戰,因此我嘗試善用不同平台優勢,把攝影項目推展至instagram以外。例如實體展覽與《EverydayClimateChange》訪談,就嘗試為氣候危機提供一個嶄新角度,在攝影作品加添人性化體驗。身為說故事的人,我想記錄屬於當代的環境故事,讓它們流傳後代。
Tashiya de Mel:我們太害怕面對危機
Lost in Ceylon創辦人Tashiya,是來自斯里蘭卡科倫坡的紀實攝影師,結合影像敍事與環境保育的知識,創造論述推動社會變革,並呈現環境和氣候危機對人類的影響。

我年輕時經常探索斯里蘭卡的偏遠角落,這些經驗喚起了我對世界狂野一面的愛,以及讓人們與它重新連結的欲望。一次中部高地登山之旅,使我情傾攝影,希望記下目睹的純淨美景。但我也很快覺察到人類對地球的衝擊:污染、毀林、水災等,對自然世界造成沉重負擔。
這就是驅使我成為影像敍事者的原因。透過記錄自然世界在頻繁人類活動下遭受的威脅與韌性,我想說的是:我們太害怕面對了。要採取進一步行動,我們必須明白箇中代價,還有故事、影像如何轉化我們成為盟友,抑或威脅。
攝影跨越文化、社會與政治隔閡,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周遭社群以至身處的世界。一張震撼影像,可以掀動情緒、喚醒思潮,容許我們重新想像與自然世界更健康的關係,並撼動公眾與政治定型。

Sudhanshu Malhotra:實地見證,不應忘記
Sudhanshu Malhotra是綠色和平的多媒體編輯;過去5年,他觀察到環境攝影的觀念和視角正產生巨大轉變。
事情正急速轉變,尤其過去幾個月肆虐全球的水災、野火,可謂當頭棒喝:緊急事態,必須以緊急心態應對。實地見證(bear witness)是綠色和平核心價值之一,始於機構上世紀70年代誕生時,也是我們繼續做的事:存檔、紀錄、見證,或總括來說,我們不應忘記。

我們無意用駭人聽聞的可怕照片刺激觀眾,反以相對溫柔的方式呈現真實。當我去年編輯澳洲森林大火的照片時,確實有很多野生動物被嚴重燒傷甚至死亡的影像,但我們有意識棄選,因為我們着重照片背後的故事,並鼓勵群眾投入,而非受驚。於我而言,攝影是誠實的、開放的,帶有一股能量吸引或困擾你,繼而邀請你閱讀及了解更多。
過去5年,我們見證環境攝影的變遷:以往散見報章內頁,如今獲頭版刊登;編輯與攝影師看待氣候變化的態度亦有所改變,議題已成為主流。
無論關乎氣候變化、人權或其他議題,攝影猶如一個打開話匣子的人。也許你我不應賦予太多寄望,但攝影的角色正正是展開對話,讓人們開始談論,並渴望深入了解:它有能力帶來連鎖反應。一張強而有力的照片長存記憶,可堪回味,與我們常在。
你也是環境見證者!立即參加山海大嶼攝影比賽
以影像訴說山海故事,We Want You!綠色和平「山海大嶼攝影比賽2021」現正開放投稿,號召熱愛大嶼、熱愛香港的你遞交「大嶼風景」或「大嶼生態」攝影作品,獲選佳作更有機會展出及刊登於綠色和平2022年《山海大嶼》年曆,參加者亦可優先獲得參加「與大師同攝」延伸活動的資格。
立即行動,以相片向世界展示大嶼珍貴價值和美態,讓下一代也得以親身見證這片山光水色!
延伸閱讀:
本地生態攝影師馮漢城:野生物種是「活生生的藝術品」
凝視氣候危機深淵與希望 4個攝影師的長鏡頭
1年航行11張照片:自然攝影師的藍海剖白
10個女攝影師故事,分享環境拍攝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