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陲」到界線內外 你可能錯過的6個香港郊野生態熱點
要尋找珍禽異獸,一定要上高山下深海嗎?原來香港珍貴的生態資源就近在咫尺:你家的後山、每日路過的小徑、和高樓大廈遙望的那些山頭;郊野公園的所謂「邊陲」地,甚至郊野公園以外的野外都是野生動物的家,同時亦是生態發燒友的寶藏。
文章目錄
飛越「邊陲」的蝴蝶
香港政府於2017年一度邀請房協進行有關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的生態及技術硏究,範圍包括大欖及水泉澳兩個研究地點。同年《施政報告》亦提出:「利用郊野公園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作公營、非牟利的老人院等非地產用途。」「邊陲地帶」生態價值真的較低?到底有沒有足夠的調查數據支持?
延伸閱讀:「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的迷思
有環保團體同年10月發表蝴蝶普查結果,報告中提到:「大欖郊野公園錄得的蝴蝶物種及珍稀蝴蝶物種數目均居首位。」127 種蝴蝶佔全港蝴蝶物種總數近五成,當中包括9種「非常罕見」、14種「罕見」和4種未有評級蝴蝶[1]。「罕見」品種包括金裳鳳蝶、雙尾灰蝶及斑灰蝶等,「非常罕見」的則有銀鏈嬈灰蝶及素雅灰蝶等等[2]。大欖的普查地點鄰近大欖隧道和附近鄉村,交通便利,但原來蝴蝶的天堂就與我們一步之遙。


另一個當年政府有意發展的邊陲地區、沙田水泉澳又如何?有環保團體曾指出[3],該處有潤楠、崗棯及玉葉金花等多個本地原生品種,假以時日可發展成為成熟林木、甚至次生林。而附近的慈沙古道亦是夜行生態熱點,可以找到不少兩棲爬行類及螢火蟲等生物。
延伸閱讀:【馬屎生態專欄】蝴蝶效應
蜻蜓被遺忘的家
原來郊野公園「邊陲」地區都有不少生態豐富的地點,幸好有相關法規保護,令動植物得以豐盛繁衍。但有好些郊野公園內的「不包括土地」,就不是這麼幸運:所謂「不包括土地」是指鄰近郊野公園或郊野公園內的土地,在郊野公園成立時,因為避免與鄉村重疊而被刻意剔出的地區,歷史背景遺留至今,它們不時受到發展威脅。截至2011年,郊野公園的「不包括土地」共有77塊,面積合共2,076公頃,當中不乏高生態價值例子,例如位於西貢的嶂上。
嶂上是麥理浩徑第三段的必經之地,也是郊遊及露營熱點。嶂上為高山盆地,地勢平緩而且川流交錯,是本地珍貴的淡水濕地生境,舊日是鄉民立村農耕的好地方,今日就是罕有蜻蜓的家。不少生態愛好者特地跑到嶂上,深入沼澤,就是為了尋找只有在嶂上才能找到的白腹小蟌。白腹小蟌身長只有兩厘米左右,要找到真的要落足眼力了。


另一個更著名的例子,要說鄰近九龍坑山的沙螺洞。沙螺洞的生境與嶂上非常相似,都是高山環抱的廢棄村落,有極高的生態價值。不少攝影愛好者都喜歡半夜三更前來拍攝螢火蟲,大家都可能在社交媒體上看過不少相片。沙螺洞可說是蜻蜓天堂,共錄得超過80種蜻蜓,為全港蜻蜓物種逾六成,同時亦有不少珍罕的蝴蝶、昆蟲,以及淡水河溪生物。

沙螺洞一直受到發展的威脅,直到近年政府與發展商達成協議,嘗試在當地進行非原址換地方式保育,並交由環保團體進行復育管理,沙螺洞的保育前景才見曙光。[4]
延伸閱讀:【馬屎生態專欄】低調的蜻蜓
界線外的寶藏與危機
其實即使在郊野公園的邊界之外,在城市的狹縫之中,亦可找到生態豐富的地點。例如鄰近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的碧珊徑,就是夜行賞生態的好地點,不但可以找到大量兩棲及爬行類,例如:斑腿泛樹蛙、香港湍蛙、青竹蛇等等;亦有夜行哺育類動物如果子狸;還有一種名字非常美麗的螢火蟲──穹宇螢。碧珊徑位於鄰近的龍虎山郊野公園與綠化帶之間,與城市有一定區隔,亦有助保存這裏的生態風貌。



最後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個人所共知的生態熱點,位於大埔的鳳園蝴蝶保育區,鳳園蝴蝶保育區由2005年開始由環保協進會管理,園內共錄得超過200隻蝴蝶,不少罕見及非常罕見的蝴蝶都可以在鳳園找到。雖然鳳園並非郊野公園,而鄰近的九龍坑山亦非郊野公園範圍,但由環保團體所管理,保育情況良好。
話雖如此,但鳳園的保育亦非完全沒有危機。自2008年發展商打算在鳳園鄰近土地興建地產項目(現已發展為嵐山),保育團體就擔憂高樓會遮蔽鳳園蝴蝶保育區的日光,而充沛的日光是保育蝴蝶的要素,發展項目雖然沒有直接破壞蝴蝶保護區,但亦可以影響蝴蝶的生境。直至2019年發展商又再想於鄰近的土地發展新項目,再次受到環保團體及鄰近鄉民的反對,當地保育的威脅依然存在。


[1] 大欖郊野公園蝴蝶物種及珍稀蝴蝶居首 環團促放棄發展
[2] 蝴蝶普查 2017/18年度記錄
[3] 【郊野公園】水泉澳選址多原生植物 政府或涉破壞集水區發展 ; HK01
[4] 關於沙螺洞 ; 綠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