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5 mins

從零開始的素食生活體驗(上)迷思拆解與事前準備

作者: 綠色和平實習生 Sabrina Leung

身為原生肉食者,除了間中的一餐半餐齋菜外,筆者全無素食經驗。一個從未嘗試過素食的肉食者,到底在毅然踏入嘗素之旅的路途上會否困難重重呢?

其實,素食對很多人而言也是一件非常陌生、遙遠的事。筆者相信由自己親身經歷一場兩星期的蛋奶素食實驗,能讓更多人具體感受初嘗素食的心路歷程,並了解到當中經歷的障礙與得著,以作出一場對飲食與環境關係的反思。

肉食生活對太多人而言是理所當然、如同呼吸般的存在。但當素食文化開始興起,我們亦不自覺地想像了一下﹕到底茹素可行嗎?然後又笑了笑自己身為 meatlover 永遠也不可能素食成功。不過真的不可能嗎?

「如果能夠向自己許下戰書,展開一場短期的素食之旅實驗應該十分有趣!」

我就是這樣忽發奇想決定嘗試素食了。

終結素食的迷思

雖然這世代環保、動物權益等意識抬頭,大眾比起以往更加能夠接受素食文化,然而香港地素食者仍屬小眾,刻板印象多籮籮。果不其然,我將素食試行計劃與友人分享時仍然收到不少質疑。以下是三個令我最感困擾的素食迷思﹕

透過破解素食迷思,讓初嘗者及身邊的人都可以對素食更了解、更安心地食素。 © Shutterstock / Sinart Creative
透過破解素食迷思,讓初嘗者及身邊的人都可以對素食更了解、更安心地食素。 © Shutterstock / Sinart Creative

迷思一﹕「我永遠都不可能成功食素的」

我向來熱愛大魚大肉,在生命中的一段很長時間都曾將素食視為比死更難受之舉;身為偏食者的一分子,對三色豆、青椒、苦瓜等食材敬而遠之;加上胃口大、不重視均衡飲食等習慣,不少友人一開始聽聞我這個計劃時,紛紛表達了「你唔食得肉應該會想死」、「你咁大食,會唔會唔夠飽㗎」、「咁咪即係咩都唔食得」等意見。

不能否定,執行這個素食計劃顛覆了我以往的飲食習慣,一下子面對龐大的轉變非常辛苦。但是,現在已完成兩週蛋奶素食生活的我斗膽講句﹕「如果總是想著自己的極限,我們將會不做任何改變。」也許正是對改變的艱辛程度的這份「無知」,成為了我的自信,最終造就了這場自我實驗的成功。致同是偏食、愛肉者的你,請相信自己也是可以的!未試過,又點知會唔會成功呢?

另外,會不會不夠飽呢?其實大量的植物性食物會提供很高的纖維攝取量,這會填滿了我們的胃,還抑制了進食後不久需要再次進食的需求。加上豆類會給予身體足夠蛋白質,令飢餓感消失,所以食素也是可以吃得十分飽。

至於我是否過著「咩都唔食得」的生活呢?這有待下回分解,敬請密切留意!

迷思二﹕「素食者的生活是教條主義的」

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將素食與道德主義劃上等號,認為素食是教條主義,素食者會奉行一種「反享樂」(An-hedonic)的生活教條,以無肉、無蛋奶等飲食原則自我約束,體現自律與犧牲。的確,過去圍繞素食的話題總離不開祟高的社會理念,但在這新素食世代下,素食更是一種回歸自我的個人選擇。

不少素食者不再強調「拒絕食肉」的教條,而是看重「選擇食素」的實踐。將素食視作新興的生活態度,不斷跳出過往肉食者的思考框架,並創造出一道又一道的新奇獨特菜式,為自己的新派生活方式大表雀躍、充滿成功感。這麼一來,素食不是反而代表著一種擺脫既定社會標準的自由、一種新式的快樂源頭嗎?

以自己喜愛的方式食素,不論是蛋奶素、純素或flexitarian,均是自主決定。這怎能說素食文化是教條主義? © Mitja Kobal / Greenpeace
以自己喜愛的方式食素,不論是蛋奶素、純素或flexitarian,均是自主決定。這怎能說素食文化是教條主義? © Mitja Kobal / Greenpeace

迷思三﹕「素食者絕對會營養不良的」

雖然素食,尤其純素生活並不適合所有人的體質,不過素食的營養吸收確實沒有大部份人想像般的單一。缺乏肉類的蛋白質,是可以靠豆類食材提供的豐富植物蛋白質替代,蛋奶素食者更可以從蛋及牛奶中攝取相關營養;至於鈣質方面,芝麻籽、杏仁、豆腐、大豆等也是富含鈣的植物性食物。只要素食者注重均衡飲食、做足功課了解到不同食材所提供的營養,也可以安心食素、不怕營養不良。而且,攝取更多蔬果亦有助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對身體有很多益處。

認識裸買重用回收

指南內含裸買地圖、重用與回收貼士,幫助大眾培養環保生活新習慣!

免費下載環保指南

事前準備工夫

初嘗素食的確不是「今天決定、明天去馬」的事。我亦認真做過基本的資料搜集及衡量過自身的能力,才可完成是次自我實驗。以下分享我在事前準備的三個步驟,希望幫到也有心初嘗素食的你!

一、與家人朋友分享素食決定

人身為群體動物,一起聚餐是在所難免。轉變成為素食者,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必然遇上很多制肘。面對家中膳食難以配合、素食限制對朋友聚餐造成不便,不論抽時間和家人朋友分享、解釋自己的決定,甚至花時間作出協調都是必經過程。有時候,不是他們不願意作出調整,而是他們也不清楚如何配合——不了解素食餐廳選擇、甚麼地方可以購買素肉,這些都需要我們做多一步,例如自行負責購買食材或煮食,盡量減低對身邊的人的不便。

身為「飲食界小眾」,儘管我們需要更多時間進行溝通,但這項個人轉變亦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以我為例,母親在我開始分享素食計劃後,會更留意電視上的素食餐單,甚至提出願意有時一起素食的提議,令我大感驚喜!

友人主動提議一起到素食餐廳用餐,是在這素食之旅中的意料之外收獲。 © Sabrina Leung
友人主動提議一起到素食餐廳用餐,是在這素食之旅中的意料之外收獲。 © Sabrina Leung

二、制定一個實際可行的計劃

兩週的素食計劃,對我而言是段不長不短的體驗時期。思考過這是既能夠體驗到長期素食的滋味,亦是有信心可以應付、不會半途而廢的時長,我才作出了此方案。另外,考慮到純素在香港執行的艱鉅程度,基於自身能力衡量了一定可行性後,我決定以蛋奶素食者身份進行是次實驗。如果你也是有初嘗素食的念頭,不妨參考我的方案,再自行調整屬於你的計劃。

如果一開始茹素便長期素食對你而言太難,也可以嘗試執行 Green Monday,畢竟改變與進步是一埸和自己的競賽,不必強迫自己與他人看齊。

我的個人meal plan,簡單計劃每天吃甚麼,在覓食之旅不會太迷茫。 © Sabrina Leung
我的個人meal plan,簡單計劃每天吃甚麼,在覓食之旅不會太迷茫。 © Sabrina Leung

三、餐廳食材的資料搜集

雖然近年來的素食風氣有所改善,但香港地依然是非常素食不友善的地方。大部份餐廳都沒有素食提供,就算有,也是只提供一至兩款,在我兩週的體驗中感受極深。正因為選擇少,網上事前資料搜集尤其重要,我的起步做法是在每個常去地區裡找尋至少三間素食餐廳,並且針對聚會需要找尋數間可以與肉食者一同進餐的素食友善餐廳,將一系列的選擇列舉成一張清單,一目了然。

另外,考慮到素食不止不吃動物肉,更不吃含動物肉的產品,例如蠔油,我亦會製作一張清單列明需額外購置的食材。

這些基本的資料搜集對初嚐者「上手」成為素食者幫助很大,是不能偷懶的準備工夫。 © Shutterstock / Ground Picture
這些基本的資料搜集對初嚐者「上手」成為素食者幫助很大,是不能偷懶的準備工夫。 © Shutterstock / Ground Picture

漸漸看見肉食者看不到的世界

由我這短短兩星期的素食體驗,我開始看到了也許身為肉食者難以看見的景象。一份對「原來咁耐唔食肉我都生存到」的訝異,令我更能反思飲食、環境與自身的關係。接下來的兩篇文章,我將會詳細分享我在外出飲食、煮食、購買食材的體驗。有心想嘗試素食的你千萬不要錯過!

睇埋系列文章(中)篇:找尋餐廳的路途

相關標籤:

生活素食日常環保貼士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