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海洋
4 mins

南美漁場「掃清光」 南露脊鯨搵食艱難

作者: 綠色和平
望見超市貨架空空如也,你我都慨嘆恐慌會傳染,深邃海洋面對過度捕撈只能「有苦自己知」,又有誰願放手?綠色和平「守護海洋之旅」第6站去年底航行至西南大西洋,船艦「希望號」團隊成員見證這片南美洲對開海域的狂野美態,包括有助維持海洋健康的南露脊鯨(Southern Right Whales),牠們的生態卻正遭受工業及非法捕魚無情入侵。

鯨魚在海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海洋界的「生態工程師」,因為牠們遷徙同時能夠散播養份,幫助維持海洋生物的健康。南露脊鯨當然也有同樣的天分,但是牠們所棲息的西南大西洋海域,正遭受工業捕魚的威脅。首先送上10個冷知識,讓您認識南露脊鯨多一些。

阿根廷海中優游的南露脊鯨。© Santiago Salimbeni / Greenpeace
阿根廷海中優游的南露脊鯨。© Santiago Salimbeni / Greenpeace

南露脊鯨10個冷知識

1. 南露脊鯨(學名Eubalaena australis)出沒在亞熱帶地區和南半球的水域中。當牠們跟人類親近時,是愛玩、調皮的好奇寶寶。

2. 牠們是最大的鯨魚種類之一,雄鯨平均身長達13到15米,而雌鯨則平均為16米,體重約40公噸。

3. 南露脊鯨頭上的硬繭就像指紋一樣,是獨一無二的身份識別,而且不會老化,一輩子都很有效。這些硬繭就在頭上皮膚各個凸起的部位,厚度超過5厘米。

4. 牠們溫馴、平和又充滿好奇心,游泳速度並不快,時速最高只有9到11公里。要溝通時,牠們會跳躍,並將魚鰭拍打於水中。

5. 牠們可以活到100歲!

在阿根廷海面嬉戲的南露脊鯨。© Santiago Salimbeni / Greenpeace
在阿根廷海面嬉戲的南露脊鯨。© Santiago Salimbeni / Greenpeace

6. 南露脊鯨在獵捕食物時,不是用牙齒咬,而是用鯨鬚板。鯨鬚板就像是頭髮和指甲般的角質,垂掛於鯨魚的口部上方,能夠幫助鯨魚過濾食物。牠們邊游邊張開嘴進食、闔嘴吞嚥,再運用舌頭和喉嚨將水推出口腔,獵物則被鯨鬚擋在嘴內。

7. 南露脊鯨的主食是磷蝦和小魚。

8. 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南露脊鯨,在每年5月到12月,於阿根廷瓦爾德斯半島(Valdés Peninsula)受保護的海灣交配、繁衍。

9. 南露脊鯨出沒在阿根廷(瓦爾德斯半島)、澳洲、南非、智利、烏拉圭、英國海外領地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Tristán de Acuña)以及紐西蘭。

10. 有別於瀕臨絕種的北大西洋露脊鯨(North Atlantic Whales)和北太平洋露脊鯨(North Pacific Whales),南露脊鯨逐漸從數個世紀的商業捕撈中,恢復繁殖。

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精靈角(Punta Ninfas),棲居了一批精靈活潑的海獅族群。 © Cristobal Olivares / Greenpeace
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精靈角(Punta Ninfas),棲居了一批精靈活潑的海獅族群。 © Cristobal Olivares / Greenpeace

生態「藍洞」淪為監管漏洞

令人遺憾的是,南露脊鯨在西南大西洋的棲息地正遭受工業漁船入侵。其中位於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南部1,333公里、一片名為「藍洞」(Blue Hole)的海洋生態寶庫,除了孕育着南露脊鯨及「易危」(vulnerable)物種如抹香鯨等,亦因昔日豐盛的漁業資源而與加拿大紐芬蘭大淺灘(Grand Banks)齊名,卻始終難以招架每年1至7月捕魚高峰期超過400艘來自中國大陸、韓國、台灣及西班牙的底拖網漁船。

綠色和平去年10月發表《狂「網」之災:過度捕魚對西南大西洋的衝擊》報告,指出每年有超過400艘遠洋漁船於西南大西洋掏空海洋資源,加上缺乏監管機制與行動,令這裡的海洋生態系統瀕臨崩潰。即使龐然大物如鯨魚,亦會被拖網漁具纏住而遭受捕抓,而漁船聲響等海上噪音污染增加,亦可能影響鯨魚之間的溝通。

綠色和平行動者於蒙特維多港口發起直接行動,拉起一幅25米長橫額,把「海洋掠奪者」(Ocean Looters)矛頭直指以破壞漁法掏空當地海洋資源的超過400艘漁船。 © Fernando Garcia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行動者於蒙特維多港口發起直接行動,拉起一幅25米長橫額,把「海洋掠奪者」(Ocean Looters)矛頭直指以破壞漁法掏空當地海洋資源的超過400艘漁船。 © Fernando Garcia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守護海洋項目團隊成員Luisina Vueso表示:「我們急須為『藍洞』等重要生態系統建立全面保護區,藉此守護海洋健康。我們不能袖手旁觀,任由工業漁船威脅這片生態寶庫──超過40個高危物種的遷徙路線、重要哺育、繁衍及覓食地點。」

漁火閃閃 照不亮惡性循環

「當所有魷釣船在夜間點燈,這裡比一個小城市更光亮。」船長一句話,說明了西南大西洋捕魚高峰期的簇擁盛況;魷魚及小鱗犬牙南極魚(Patagonian toothfish),就是數以百計漁船徘徊阿根廷專屬經濟區(Executive Economic Zone)以外的獵物。綠色和平團隊於「藍洞」一帶記錄遠洋漁船捕撈作業期間,發現這些漁船通常關閉了AIS衛星自動識別系統(satellite positioning systems),或者有兩、三個AIS訊號甚至是錯誤身份識別,令系統形同虛設,造就各種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捕魚(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發生

「魷魚」最結實的堡壘,原來在逐點崩潰逐點粉碎…… © Greenpeace / Yvan Cohen
「魷魚」最結實的堡壘,原來在逐點崩潰逐點粉碎…… © Greenpeace / Yvan Cohen

團隊同時親身或透過無線電,與多位遠洋漁船船長及船員訪談,發現不少來自東南亞的漁工已飄泊海上工作長達兩年,甚少回到港口整頓休息;而船長亦異口同聲坦言這裡的漁獲近年驟減:「2015年,我的船4個月就捕撈到1,000噸魷魚,現在一整年只得100至200噸。」即使過度捕撈禍害逐漸浮現,他們只好盼望「觸底反彈」,從枯竭海洋攫取僅餘所有。

綠色和平行動者11月登上一艘於西南大西洋展開捕撈作業的遠洋漁船,並展示「過度捕撈=環境罪行」(SOBREPESCA = CRIMEN AMBIENTAL)的標語。這些漁船因獲得油輪補給而毋須返回港口,形成長年飄流、無處靠岸的剝削環境。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行動者11月登上一艘於西南大西洋展開捕撈作業的遠洋漁船,並展示「過度捕撈=環境罪行」(SOBREPESCA = CRIMEN AMBIENTAL)的標語。這些漁船因獲得油輪補給而毋須返回港口,形成長年飄流、無處靠岸的剝削環境。 © Greenpeace

我們如何保護鯨魚的家?

全球鯨魚的生存已面臨愈來愈嚴重的威脅,人類破壞行為難辭其咎:氣候變化、有毒污染、海洋塑膠垃圾、船隻相撞、棲息地喪失及工業過度捕撈,不但耗盡鯨魚的糧食來源,更阻礙了許多鯨魚族群經歷幾世紀工業捕鯨後的生態恢復。

科學家逐漸了解鯨魚扮演的重要角色,牠們不但有助於維持海洋生態健康,還能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但這些鯨魚主要的遷徙路線都佈滿漁船等工業船隻。時至今日,全球仍然缺乏有效機制,能保護國家水域之外的公海地區。因此綠色和平促請各地政府制定強而有力的全球海洋公約,保護海洋中珍貴生物,其中在去年聯同英國約克大學及牛津大學率領的科研團隊發表的《30x30海洋保護藍圖》,「藍洞」被列為需要重點保護的海域。邀請您一同守護海洋,讓南露脊鯨等美麗生物能夠世代永存!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