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合作,保護海洋
文章目錄
給你一個好消息和壞消息
正面看,眼前是一個好時機,因為多國領袖正聚首聯合國,歷史性商討制訂全球海洋公約 (Global Oceans Treaty),開闢海洋保育區網絡,尤其關注受保護的範圍涵蓋公海,那大片位處各國國界以外,實際是你我共享的自然資源寶藏。
壞消息是,這裏所指的公海,幅員2億3千萬平方公里,即全球三份之二的海域,比地球所有陸地面積總和還大。這片「藍色野外」,生態資源極其豐富,卻是地球上鮮受保護的珍貴生境,飽歷無約束開發、污染、氣候變化的侵蝕,境況岌岌可危。
保護海洋的重要
科學界非常强調,人類必須在2030年前,將最少30%的海洋納入保護範圍,方可讓海洋野生生態復育,將氣候變化帶來的破壞影響減低。但你可知道,目前全球的海洋,只有1%是受到保護的。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棲息地,是眾多生物包括人類的最大食物來源。
我們每呼吸兩口空氣,一口就來自大海。簡單解釋,人類呼吸是因爲需要氧氣,大氣中的氧氣,依賴生物的光合作用所產生,而超過一半源自海洋浮游植物物和海洋植物。
沒有海洋,我們根本無法生存於地球。
我們越來越重視周圍的生物多樣性,這片開闊的藍色水域,正是各種野生動物的家園,生物種類奇多,從最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大家最珍愛的海龜、鯨魚、海豚等。
位於海洋深處的海床,環境漆黑,適合寒冷水域的珊瑚礁和海綿茁壯生長;周遭遠古及巨大的海底山巒環抱,為眾多深海魚類和生物提供庇護。
海洋深奧的底蘊,人類尚待發掘與認識。地球環境的變化,大家卻非常清晰,如果再不立刻行動,就會在我們真正了解海洋之前失去它。正因公海不屬任何國家,一直沒有機制容讓設計並執行公海的保育工作,所以一個全球的海洋公約,更顯重要。
全球海洋公約
9月4日在紐約展開的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會議,關注範圍集中於國家管轄範圍以外的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為未來兩年各國針對公海保育的談判展開序幕。
要帶來真正的改變,保護公海生態,全球海洋公約必須掌握實權,透過成員國在全球海域建立有效的海洋保育區網絡。一直關注並參與爭取全球海洋保育的綠色和平,在會議期間竭盡所能,包括派員到紐約,促請與會各國政府要為人類下一代及往後世世代代,守護我們珍貴的海洋。綠色和平預視,捕魚、採礦、化石燃料等不同業界,均會極力游說各國政府保持現況;所以我們一定全力以赴,提醒各國領袖認清海洋公約「掌舵手」的重責:守護全球海洋命脈的航程,由今天啓航。

你或許會疑惑,世界上不是已經或準備設立個別的海洋保育區嗎?尤其對綠色和平的支持者來説,你我不是一直爭取於南極設立海洋保護區?
正確,綠色和平已經集合約兩百萬的支持者,爭取南極海洋委員會在今年10月,確立180萬平方公里的南極海洋保育區,那將會是全球最大的保護區。然而,正如上文指出,目前地球絕大部分的「藍色資源」未受保護。我們關注南極海洋的同時,必須更着緊關注地球整體海洋的保育與未來。
成功制定全球海洋公約,會為建立海洋保護區全球網絡起承先啓後的作用。我們子孫的福祉取決於此刻。世界領袖必須趁此歷史時刻制定保護全球海洋的目標。我們的命運與世界海洋的命運緊緊相連。

延伸閲讀:
- “Marine life flies outside UN as world meets to discuss global ocean treaty” 國際綠色和平9月4日的新聞稿(英文)
- “Our oceans’ last chance: a historic opportunity” 綠色和平國際網頁9月3日的專題報道(英文)
- 《喜訊!磷蝦捕撈業南極「網」下留情》 綠色和平香港網頁7月12日專題報道守護南極的進展
- 《新的海洋公約能保護北極海域嗎?》 綠色和平香港網頁2016年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