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地食鹽含微塑膠 每年人均或攝入逾2000粒膠
綠色和平促政府快餐業夠鐘走塑
是次研究分別驗測多個不同產地的海鹽、湖鹽及岩鹽樣本,結果指出海鹽的微塑膠含量遠超其他兩種鹽,超過9成樣本驗出體積介乎0.1毫米至5毫米微塑膠。微塑膠有可能黏附不同的毒素,而毒素進入人體後或有可能干擾內分泌、影響免疫、神經系統、生殖能力或致癌。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指出:「研究結果證明不同種類、地區、價格的食鹽都發現含有微塑膠,亞洲地區的污染情況尤其嚴重,而儀器無法驗測的,小於0.1毫米的微塑膠數量更可能多不勝數。除了鹽,早前亦有其他研究發現全球170種海鮮、啤酒及飲用水都有微塑膠。塑膠污染無處不在,唯有源頭減廢才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政府及企業夠鐘走塑,否則我們只會自食其膠。」
研究亦發現,亞洲地區的食鹽樣本微塑膠含量遠超歐美地區,首10個最多微塑膠的樣本中,9個來自亞洲,當中印尼樣本的微塑膠含量居首。印尼是全球第2大海洋塑膠排放量最高的地區,「今次研究是首個囊括全球6大洲的食鹽樣本,將其與污染情況作出對比,結果發現海洋塑膠污染與海鹽或海產微塑膠含量成正比,海洋塑膠污染越嚴重,該地生產的海鹽或海產就含有越多微塑膠,與人類吞食微塑膠的數量亦有直接關係。」南韓仁川大學金教授(Kim Seung Kyu) 指出。
微塑膠主要為常用於製作即棄餐具的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以及製作膠樽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早前綠色和平發佈全港首個河流塑膠污染影像分析研究 ,發現單是城門河每年就有逾1750萬件塑膠垃圾直接流入海洋,當中亦包括大量即棄餐具垃圾。即棄餐具問題嚴重卻一直被忽視,綠色和平促請快餐企業負起社會責任,淘汰堂食即棄塑膠,並在堂食以外訂立全面減塑計劃,政府應盡快就即棄餐具展開立法,仿傚鄰近地區盡快制定全面的淘汰即棄膠時間表。
參考文獻:
- Kim, Ji-Su et al. (2018) Global Pattern of Microplastics (MPs) in Commercial Food-Grade Salts: Sea Salt as an Indicator of Seawater MP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DOI: 10.1021/acs.est.8b04180.
- Jambeck, J.R. et al. (2015) Plastic waste inputs from land into the ocean. Science. Vol. 347, issue 6223, p. 768-771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陳可淳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話:2854 8362
綠色和平資深媒體與推廣主任 王寶盈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話:2854 8340
- 綠色和平走訪及調查共19間超級市場、生活百貨店、網購平台,包括:百佳、惠康、CitySuper、Taste、Fusion、Marketplace、International、Great Food Hall、華潤、AEON、一田、家興、759阿信屋、佳寶、M&S、價真棧、綠盈坊、HKTV mall及士多。
- 綠色和平首個河流塑膠污染影像分析研究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