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化的塑膠垃圾,去了哪裡?
根據最新研究,從1950年開始,全球總共生產83億噸的塑膠產品,重量相當於10億隻7.5噸重的大象,或者8,000萬隻100噸重的鯨魚。直至2015年,全球塑膠垃圾高達63億噸,當中只有9%的塑膠垃圾成功回收,12%被焚化,接近八成積壓在垃圾場、堆填區或飄流到海洋等自然環境。該研究更指出,若現時的即棄塑膠文化持續,直到2050年,塑膠製品數量將會增加50%,即約120億噸。
在香港如此繁忙的都市中,「快捷、方便」仿似香港的黃金定律。越唾手可得、容易拋棄的塑膠產品,越讓我們擺脫不了對塑膠的依賴,好像到大商場要拿即棄雨傘膠袋、習以為常地購買塑膠包裝的食品。單以即棄雨傘膠袋推算,香港人一年就會消耗1,800萬個雨傘膠袋。我們染了這種即棄的「膠癮」,也以為用完之後,把塑膠製品丟掉就一乾二淨。
然而塑膠垃圾問題,真的是眼不見為淨嗎?據環保署的報告顯示,單在2015年,香港每日棄置超過2,100噸塑膠垃圾,相約280隻7.5噸重的大象!而回收近200萬噸回收廢物中,只有5%的塑膠垃圾成功回收再造。
文章目錄
深遠影響:阻止塑膠污染
每年,全球多達1,27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您我共享的海洋。現時的大海中,有60-80%的海洋垃圾屬塑膠。飄浮在海洋中的塑膠,分解成體積比沙粒甚至塵埃更細的「微塑膠」,經過食物鏈層層累積,我們人類有機會吃下塑膠海鮮。2016年,綠色和平發佈《海鮮中的塑膠》文獻研究報告,發現逾170種海洋生物體內曾發現微塑膠,包括香港市民常食的烏頭、蠔、青口、丁香魚、龍蝦和瀕臨絕種的藍鰭吞拿魚等。
面對塑膠災難,有何妙計?
升級再造設計師張瑋晉(Kevin Cheung)曾說:「塑膠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濫用塑膠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再追求『長壽』的塑膠製品。」
要減輕塑膠災難,要從我們的日常開始,摒棄即棄塑膠文化。
外出時,攜帶環保水樽代替膠樽;購物時,以環保袋代替膠袋;生活的每一步都足以改變海洋生物和海洋的命運。生活中還有很多簡單的小步驟可以改變即棄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可以製作、收集屬於自己的「減塑錦囊」。現在,請你跟朋友、家人、同事等分享減塑貼士,並一同踏上減塑之旅,還原潔淨海洋。
群眾力量是成功的關鍵
未來數年,綠色和平將努力推動拒絕即棄塑膠項目。
2016年7月,綠色和平展開淘汰微塑膠行動, 要求企業和政府禁止微塑膠產品。生產商方面,LG、Estée Lauder、Amway、Kosé等國際品牌已發表聲明承諾淘汰微塑膠。另外,零售商方面,屈臣氏集團宣布淘汰所有沖洗性微塑膠產品;759阿信屋亦承諾將陸續停售含微塑膠的產品。
群眾力量是成功的關鍵! 綠色和平正在全球推動減塑行動,凝聚更大的力量,一起解決塑膠污染問題。有你的支持,能創造無塑的海洋,確保食物鏈的健康,邁向無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