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塑膠
4 mins

首證香港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含微塑膠 大學講師:塑膠污染須源頭解決

作者: 綠色和平

莊子有云「道在屎溺」,原來從動物糞便也能見微知著,揭示香港塑膠污染問題?綠色和平聯同香港與台北兩地的大學科研團隊,發佈香港首個《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研究》,發現水牛、黃牛、東亞豪豬、野豬及彌猴五種郊野常見動物的糞便含有微塑膠100 個樣本中,85% 樣本含有共 2,503 粒微塑膠,反映郊野動物攝取微塑膠的問題普遍

是次研究歷時兩年,感激香港、台灣兩地大學協助進行研究,共同以科學佐證塑膠污染禍害:由綠色和平科研團隊負責採樣及協調研究工作;臺灣國立大學的博士生 Mareilla 撰寫研究方法、論文及進行實驗;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Alexander Kunz(孔燕翔)提供意見,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高級講師 Christelle Not 博士提供研究方法意見及實驗室支援,以及香港大學學生 Johnny So, Horace Lo, Carol Kwok 協助進行實驗。

當中 Christelle 和 Alex 均不約而同對香港城鄉近在咫尺印象深刻,卻同時憂慮郊野已響起「膠野」警號,期盼研究結果有助推動政府、企業與公眾一起行動,包括從日常生活中減塑,以至攜手推動《全球塑膠公約》於 2024 年底關鍵會議通過。

陸地微塑膠研究 全球罕見

「大約七、八年前,香港人開始意識到塑膠泛濫的情況非比尋常,無論去海灘、坐渡輪都見到塑膠垃圾蹤影……有些錯誤的事正在發生。」若非 Christelle 在大學實驗室裡「回帶」,很難想像我們從覺醒到應對塑膠污染的歷史,原來這麼短暫。她記得除了 2012 年颱風韋森特吹翻六個共載有 150 噸聚丙烯膠粒貨櫃的「香港膠災」,綠色和平 2016 年成功推動屈臣氏、759 阿信屋淘汰個人護理產品微膠珠的項目,也是讓港人開始關注塑膠污染的「大事件」,亦成為她把議題帶入環境科學課堂,以至開展相關研究的契機。

綠色和平聯同香港與台北兩地的大學科研團隊,包括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高級講師 Christelle Not 博士(右),發佈香港首個《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研究》。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聯同香港與台北兩地的大學科研團隊,包括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高級講師 Christelle Not 博士(右),發佈香港首個《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研究》。 © Greenpeace
承蒙來自香港、台灣兩地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員通力合作,香港首個《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研究》順利發佈,喚起公眾關注塑膠污染,攜手支持《全球塑膠公約》制定減塑目標。 © Greenpeace
承蒙來自香港、台灣兩地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員通力合作,香港首個《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研究》順利發佈,喚起公眾關注塑膠污染,攜手支持《全球塑膠公約》制定減塑目標。 © Greenpeace

Christelle 曾於 2018 年發表研究,指出超過六成香港的海水樣本含有塑膠微珠,「即使經過污水處理,仍有大量微珠流入海洋,可見我們釋出了多少塑膠」,有助促成港府推出《Bye Bye 微膠珠!》自願約章,但香港仍未如其他國家及地區,推出微膠珠相關的立法管制;另亦著有論文,研究發泡膠在亞洲海岸的污染情況遠較其他地區嚴重。

儘管近年香港偶有微塑膠相關研究,其中綠色和平 2021 年亦曾完成香港首個郊野溪流微塑膠調查,她對今次動物糞便研究依然寄望甚殷:一方面是綜觀全球學術界,對微塑膠仍相當缺乏認識;更重要是過往研究範圍大多集中海洋,反而甚少探討陸地哺乳類動物如何受影響。

「若我們願意正視並從陸地堵截污染源頭,不只能拯救哺乳類動物,也能減少塑膠流入海洋,猶如一舉兩得。」

《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研究》採集 100 個香港郊野常見動物的糞便樣本中,85% 樣本含有微塑膠,共發現 2,503 粒微塑膠。 © Greenpeace
《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研究》採集 100 個香港郊野常見動物的糞便樣本中,85% 樣本含有微塑膠,共發現 2,503 粒微塑膠。 © Greenpeace

「我們的影響舉足輕重」

今次採集糞便樣本的五個目標物種:水牛、黃牛、東亞豪豬、野豬、彌猴,均屬郊野常見動物。Christelle 希望研究結果能提醒大眾,香港的豐富生態值得也需要我們守護。「我們能夠在彈指之間享受大自然與大都會生活,稱得上舉世無雙!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須謹慎意識到,每個行為都對野外生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塑膠污染看似無處不在,注定難逃劫「塑」?她笑言試過邀請學生嘗試一個月走塑實驗,未開始已預言他們不會成功,「你也許會買一支樽裝飲品,或者來了一杯走飲管失敗的凍飲。但其餘時間每次少用一件即棄塑膠,已是一場勝利:每道微小,也是改變。」

研究團隊在 7 個分佈於港九新界及離島的郊區採樣點,收集 100 個包括水牛、黃牛及東亞豪豬等五種哺乳類動物的糞便樣本,經檢測後發現 85% 樣本含有微塑膠。 © Greenpeace
研究團隊在 7 個分佈於港九新界及離島的郊區採樣點,收集 100 個包括水牛、黃牛及東亞豪豬等五種哺乳類動物的糞便樣本,經檢測後發現 85% 樣本含有微塑膠。 © Greenpeace

聯署終結塑膠時代!

把握《全球塑膠公約》關鍵會議,規管企業減少塑膠產量。

聯署支持

盼引起決策者反思

至於兩年前曾協助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完成《難逃塑命: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報告的 Alexander,今次亦有來港參與。早年主修地質科學的他,有次因研究需要在沙灘挖掘 50 至 80 厘米深,仍然發現發泡膠蹤跡,適逢當時台灣的塑膠污染研究幾乎完全欠奉,便於 2015 年「半途出家」,開始研究河流與淡水系統的微塑膠污染。

雖有台灣研究經驗作借鑑,Alexander 認為兩地環境存在頗大差異,「台北已經是個大城市,但走進台灣高山地區,真的是無人之境,而香港遠遠來得人煙稠密」。他亦提到由於動物糞便殘留的微塑膠樣本非常細小,在識別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常見於即棄塑膠包裝、外賣盒及即棄餐具的微塑膠類別時,過程極具挑戰性,「但我相信人們對動物會有更多情感連繫」。

《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研究》採樣地點包括西貢西郊野公園、獅子山、金山、太平山、梅窩、貝澳灣及長沙。 © Greenpeace
《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研究》採樣地點包括西貢西郊野公園、獅子山、金山、太平山、梅窩、貝澳灣及長沙。 © Greenpeace

對於出版《難逃塑命》報告後,隨即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回應,實施停售樽裝水、停用即棄餐具等減塑政策,Alexander 坦言相當驚喜,「因為發表研究後,通常仍須一段時間遊說決策者,所以我很高興能帶來即時改變。」就算未必能如願重演,他仍希望今次研究能引起決策者反思,「他們得悉研究結果後,或會感到『噢,原來塑膠已深入日常生活與環境』,驅使人們採取行動減塑」。


整個《郊野哺乳類動物糞便微塑膠研究》得以順利完成,特別鳴謝以是次研究為論文題目的博士研究生Mariella Siña全程參與,以及三位港大學生 Johnny So、Horace Lo、Carol Kwok 支援化驗流程!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