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ie 與奧本海默:平行電影時空 警世存亡威脅
兩齣於香港同日上映的荷里活話題電影─由姬達嘉域(Greta Gerwig)執導、披上粉紅夢幻喜劇外衣的《Barbie 芭比》,以及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的嚴肅劇情鉅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炮製出年度觀影盛事「芭比海默」"Barbenheimer"。
論氛圍佈局、角色設定、敍事主題,兩者可謂南轅北轍,卻不約而同掀起媒體與網絡熱話,從爆笑 Meme 圖到存在的叩問應有盡有;進一步探究電影細節,它們亦與綠色和平過往與現在的項目工作有所呼應,力爭解除人類各種生存威脅:森林砍伐、塑膠污染與核毀滅。
文章目錄
Barbie 芭比:自主保護森林 反思塑膠本質
姬達嘉域新作《Barbie》,以玩味手法刻劃女性主義:在過着完美生活的「芭比樂園」,瑪歌羅比(Margot Robbie)飾演的 Barbie 突然思考死亡,這場存在危機更驅使她踏上通往「真實世界」—洛杉磯的旅程,情節過癮之餘同樣感人。
至於在戲外的現實世界,Barbie 是一款由玩具生產商美泰(Mattel)於 60 年前塑造的塑膠娃娃,據稱每年在全球 150 個國家及地區售出 5,800 萬個,即每分鐘售出約 100 個。電影中的 Barbie 為「到期」而擔憂;現實中的她,其實很可能在堆填區或垃圾場中度過餘生。
除了身負一系列標籤(譬如在女孩子心中推舉超現實身材與單一審美標準,強化男性視角的性別定型、邊緣化有色人種等),Barbie 與塑膠污染的關係同樣糾纏不清,甚至經過強力介入才宣告與森林砍伐狠心「分手」。
時間回到 2011 年,國際綠色和平的調查團隊揭露,Barbie 生產商美泰的玩具包裝物料,正正來自因長年破壞印尼雨林而惡名昭彰的金光集團(Asia Pulp and Paper, APP),最終成功促使美泰承諾停用毀林相關物料。這場守護森林勝利,同時向一眾紙漿企業宣示:全球碩果僅存的原始森林,不容濫伐開發。
回歸 Barbie 自身的塑膠本質,一個個嬌小公仔,形成了環境中不能承受之輕。根據 2014 年聯合國環境署(UNEP)報告,若以企業收入計算,玩具業是全球使用最多塑膠生產貨品的產業;2022 年,美國有學者計算出每個 Barbie 公仔的氣候「成本」:連同塑膠生產、加工與運輸過程,每個 182 克重的 Barbie ,大約產生 660 克二氧化碳排放。
這數據可謂當頭棒喝,提醒我們塑膠與化石燃料「本是同根生」(99% 塑膠均由經壓裂開採的石油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製成),以致塑膠整個生命周期均會助長氣候變化—亦是為何綠色和平持續倡議、爭取通過強而有力的《全球塑膠公約》,包括淘汰原生塑膠(virgin plastic),使塑膠產量由頂峰逐漸減少,緩解環境污染與氣候危機。
奧本海默:核武狂熱換來恐懼夢魘
上世紀 20 年代末,在美國物理學界嶄露頭角的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遠赴歐洲深造,由此滋養出對量子力學的熱情,在夢寐間遙想另一個未知的世界:原子、物質不停交織碰撞、恒星在無人知曉時塌陷而亡。
當時的他尚未意識到,自己將會領頭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釀成數以十萬計民眾死亡:當時的他尚未體會到,《薄伽梵歌》中詩句「死神,世界的破壞者」的意思。
核武至今仍然是最具毀滅性的無差別大殺傷力武器。直至 2021 年 1 月,你我迎來了一個國際里程碑:《禁止核武條約》(TPNW)正式納入國際法。條約正式生效,意味國際領袖將無法以「維護安全」作為合法使用核武的口實,並確立反對核武的全球共識,值得我們冀盼一個無核未來。
「為贏取戰爭而研發出來的核武,是造成地球全面毀滅的威脅⋯⋯當這些武器隨時就緒發動無差別屠殺,我們不可能發展出可持續的社會。」2011 年起擔任廣島市長的松井一實(Kazumi Matsui)一番肺腑之言,值得我們反思:淘汰核武,才是保證它們不被觸發的長治久安之計。而要真正解除核能威脅,核電與核武一樣,皆需要畫上句號。
戲外現實:你我能否迎接大團圓結局?
從光影世界返回現實,我們如何譜寫結局?要同步應對氣候危機、社會不公與健康影響,沒有單一方案能藥到病除,病因卻只有一個:貪婪。一個公正、可持續的未來,把公眾利益與地球福祉置於沆瀣一氣的利益集團之上,不只必須,而且可以實現。
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仍然觸手可及─但它需要你我攜手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