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北極
4 mins

【北極物語】北冰洋之遊子──北極海鳥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Wilson Cheung

來自香港,目前正身處北極的「極地科研與探險專家」Wilson Cheung,在綠色和平網站開設專欄,帶領你我進入香港人極少可親身經歷的極地探索與科研領域,期望透過Wilson的直擊分享,開闊你我對北極的認識,增添我們守護北極的識見和能量。前兩期的【北極物語】,為大家介紹了北極兩個重量級嘉賓──北極熊和鯨魚,今期我們把聚光燈轉到3種嬌小玲瓏的北極海鳥身上,來一場特別的「頒獎典禮」。

北極舞台獨有的背景音樂

在北極斯瓦爾巴到野外考察時,每當有機會,我都會為自己創造一個「寧靜時刻」(Silent moment),找一個陽光充沛、相對平坦舒服的地方(當然也是偵察過附近沒有北極熊)盤腳坐下甚至躺下,閉上眼睛全身放鬆,緩緩地深呼吸一陣子之後,便會開始隱約聽到遠處傳來嘰咋幾下鳥叫。待聽覺漸漸放大,各式各樣的鳥聲竟會感覺喧鬧起來,同時伴有許多海鳥展翅騰飛時拍打空氣的啪啪聲,再仔細聽下去還能聽到冰雪融化產生微弱的淙淙流水聲。原來這片驟然看上去雪白荒蕪、毫無特徵的廣袤舞台上,交織著獨特的生命樂章,我稱之為「北極大地的寂靜之聲」(The Arctic Sound of Silence)。

北極的「最佳歌手」──雪鵐

在這首嘈雜的北極樂章中,最悅耳動聽的就是雪鵐(Snow Bunting)唱的小曲了。雪鵐嬌小矮圓,體型與麻雀差不多,是天生的歌唱家,如果要評選北極海鳥的「最佳歌手」,肯定非雪鵐莫屬!誰叫牠們是北極唯一會唱歌的鳴鳥(songbirds)。在繁殖期,雄鳥還會「換上」黑白分明的「約會套裝」表演,一時展歌喉一時展示躍起騰飛的舞步,為了求偶出盡招數。

雪鵐身材嬌小圓萌,繁殖期的雄鳥會換上黑白分明的羽毛,像「小雪花」一樣散落在苔原上。 © Wilson Cheung
雪鵐身材嬌小圓萌,繁殖期的雄鳥會換上黑白分明的羽毛,像「小雪花」一樣散落在苔原上。 © Wilson Cheung

每年雪鵐會飛到北極圈以南避過黑暗漫長的極夜,3-4月就會回到北極圈,是候鳥中第一個到埗的。因此對於寒帶以南的居民來説,雪鵐意味著冬天的來臨,可對於北極居民來説,雪鵐的出現卻是春天來臨的預兆,每每聽到牠們的歌聲都讓人感到十分雀躍。

雪鵐是少數直接棲息在苔原上的鳥類之一,以蒼蠅、蚊子這類小飛蟲和草籽為食,多在地面活動及覓食,就連家都搭建在地面上。我在斯瓦爾巴群島常常會在苔原上、地面岩石凹陷處,甚至是建築物縫隙、公路邊,見到牠們用雜草、苔蘚、地衣、羽毛搭建的碗狀巢。

世界級「持航力冠軍」──北極燕鷗

另一種具有獨特嗓音的海鳥是北極燕鷗(Arctic Tern),但牠們的叫聲跟雪鵐的天籟之音是完全不同的路線。要是當你走在苔原上,頭頂突然響起像汽車警報器系統似的尖銳的「吖-吖-吖-吖」或急促的「嗒嗒嗒嗒」警示聲,那麽你肯定是闖入了燕鷗的領地了。北極燕鷗對付入侵者毫不客氣,在幾番鳴叫警告不果後,便會發起襲擊,輕則向入侵者發射嘔吐物「臭彈」,重則從高處俯衝下來用尖嘴作為武器,對準頭部發動襲擊,啄得入侵者頭破血流、落荒而逃。別説是人類、狐狸,就連北極熊牠們都不放在眼裏。

值得北極燕鷗如此凶狠彪悍去守護的,當然是辛苦孕育的下一代了。北極燕鷗每年兩次穿越地球:一次是在春季,從南極輾轉飛往北極地區,就是為了繁殖產卵,並盡最大努力把雛鳥養大;然後在秋季,舉家遷移回南極。

北極燕鷗全身羽毛主要呈灰色與白色,頭頂和頸背黑色像戴了一頂黑色頭盔,是天生的長途飛行好手。 © Wilson Cheung
北極燕鷗全身羽毛主要呈灰色與白色,頭頂和頸背黑色像戴了一頂黑色頭盔,是天生的長途飛行好手。 © Wilson Cheung

由於北極燕鷗喜水,所以並不是南北極之間直線飛行,而更喜歡走蜿蜒的近海路線,每年「累積飛行里數」大約70,900公里,可能比很多飛機師的里數還要多,是世界上已知遷徙動物中最長的。早在17世紀,科學家已經留意到鳥類的遷徙行為,當時有一種理論認為鳥類在冬天向月球遷徙,英國科學家查爾斯莫頓(Charles Morton)還估計鳥兒需要飛60天才能到達。當然,莫頓對於鳥類能飛往太空的猜想是錯誤的,但他對某些鳥類飛行的距離卻並沒有錯。科學記錄最長壽命的北極燕鷗是31歲,這意味著牠的一生中可能飛行了大約200萬公里,相當於往返月球近五次了!

最具人氣的「海上小丑」──海鸚鵡

壓軸登場的是大西洋海雀(Atlantic Puffin)——也被稱為「海鸚鵡」,由於其滑稽奇特的外貌,常被稱為「海洋小丑」。海鸚鵡的外表引人注目,從正面看上去像是「穿著」連帽連圍巾的黑色長外套,驕傲地「挺著」雪白的胸脯,腳上「套著」鮮橙色的襪子,最誇張是「塗上」五顏六色的喙,兩端嘴角還「貼上」明黃色,眼周再「畫上」誇張的三角形長眼線。天生長一副怪誕滑稽的樣子也就罷了,牠們還經常往水中俯衝轟炸,水面奔跑起飛,厚重的大嘴上掛著滿滿一排魚,各種搞笑的動作令人忍俊不禁,深受人們喜愛。

海鸚鵡不僅外表誇張吸睛,姿態也特別滑稽,深受人們喜愛。 © Wilson Cheung
海鸚鵡不僅外表誇張吸睛,姿態也特別滑稽,深受人們喜愛。 © Wilson Cheung

在冰島民間傳說中,海鸚鵡會在暴風雨來臨前兩三天飛到陸地上,所以被認爲能夠預測暴風雨天氣,許多漁民還會通過觀察海鸚鵡潛入水中的位置,來判斷魚群的位置。而在因紐特人的文化中,一些部落會收集海鸚鵡的喙來做一種敲擊樂器(shaker),並相信其具有治癒病人的神奇力量。愛爾蘭人也同樣崇敬海鸚鵡,認為牠們是一種神聖的鳥,身體上住著僧侶的轉世靈魂。

儘管海鸚鵡包攬了「最上鏡大獎」、「最受歡迎大獎」和「最神聖大獎」,成為北極海鳥中的「三料冠軍」,卻也逃不出種群數目大幅下降的命運。以小弟最喜歡去的挪威屬地羅斯特群島(Røst)為例,這裏曾經是超過100萬對海鸚鵡的棲息地,但自1970年代以來減少了80%以上。10年前我來這裏看海鸚鵡時,放眼望去崖壁上的洞穴築滿巢,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可是今年7月再去拜訪,卻已大部分「雀去樓空」。研究顯示,僅僅是2018年至2019年間,多地的海鸚鵡種群存活率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霍爾亞尼(Hornøya),從2018年到2019年只有63%存活。

科學家錄得多地的海鸚鵡種群存活率下降,處境岌岌可危。 © Wilson Cheung
科學家錄得多地的海鸚鵡種群存活率下降,處境岌岌可危。 © Wilson Cheung

曾經北極也有「企鵝」

還有一位無緣登場的是大海雀(拉丁學名:Pinguinus Impennis),跟現今的企鵝一樣是一種不會飛的鳥,其外表也和企鵝相似,所以又被稱作「北極大企鵝」。牠們曾廣泛存在於大西洋周邊的各個島嶼上,但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已經在19世紀滅絕,如今只存在於博物館標本櫃裏。我們應該吸取教訓,不要再讓魯莽短視的行為,為大自然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

事實上,北極常見的64種海鳥數量都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北極理事會北極動植物保護小組(CAFF)的研究報告證實,北極海鳥數量的減少是受氣候變暖、海冰減少、海水溫度變化、過度捕魚、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嚴重影響。

北極海鳥南北遷徙、交配繁殖,看似是周而復始的規律存在,但其實牠們從來都不是按照人類認為的日程來安排活動。到底海鳥是靠身體的那些感官,而得知從何時遷往哪裏才是一個更有利於持續生長和生存的環境,仍是科學家繼續努力研究的課題。可以肯定的是,當各種環境因素因人類活動而急劇且持續改變時,不是所有物種都能「隨機應變」馬上適應。

秋分過後北極圈逐漸進入極夜,候鳥也開始往南遷徙,可是當各種環境因素不斷急劇改變時,並不是所有物種都能按照祖先的規律和路線回來。 © Wilson Cheung
秋分過後北極圈逐漸進入極夜,候鳥也開始往南遷徙,可是當各種環境因素不斷急劇改變時,並不是所有物種都能按照祖先的規律和路線回來。 © Wilson Cheung

不知道明年夏天,太陽在北極圈重新升起時,這個「舞台」還有多少雪鵐唱歌跳舞、燕鷗振翅飛翔、海鸚鵡築巢捕魚?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更多北極故事延續下去。

以行動落實守護北極

協助綠色和平揭露和制止北極的環境破壞行為,守護北極及北極熊!

捐款支持

延伸閱讀:
動物也移民?5個頑抗氣候變化的海洋物種
見證海冰第二新低點 北極無冰之夏倒數15年?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