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北極
3 mins

【北極物語】「北」一樣的新年──北極土著民族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Wilson Cheung

來自香港,目前正身處北極的「極地科研與探險專家」WilsonCheung,在綠色和平網站開設專欄,帶領你我進入香港人極少可親身經歷的極地探索與科研領域,期望透過Wilson的直擊分享,開闊你我對北極的認識,增添我們守護北極的識見和能量。前期的【北極物語】,為大家介紹了仲夏北極常客,隨著極地慢慢進入漫長黑夜,今期我們要介紹北極原居民和文化。

送舊迎新,踏入2022年大家開始抱着新的希望迎接新的一年,當我們正在「逗利是」和吃着全盒裏的糖果的時候,不知大家曾否聯想到,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極北之地,地球村的鄰居們是如何「過年」呢?其實在北極圈一帶生活的原居民除了因紐特人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少數民族分佈在北極地區8個國家的不同角落。而他們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和風俗迎接和慶祝新年,接下來就讓我逐一介紹吧!

北極土著民族

在北極圈居住的100萬人中,只有9%的人是北極原住民。當中包括40多個不同種族,分佈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和格陵蘭,佔了75%。只有少數分佈在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至白令海峽一帶。而正因他們是更為少數的少數民族,他們有更多得天獨厚的文化。藉着新年,就讓我為大家介紹3個北極少數民族是如何過新年的。

在北極圈居住的100萬人中,只有9%的人是北極原住民。 © Nordregio
在北極圈居住的100萬人中,只有9%的人是北極原住民。 © Nordregio

因紐特人的冬季狂歡

在格陵蘭的天真爛漫的因紐特人。 © Wilson Cheung
在格陵蘭的天真爛漫的因紐特人。 © Wilson Cheung

因紐特人在冬天狂歡的日子名為:Quviasukvik(Inuktitut: ᖁᕕᐊᓲᑎᖃᕐᕕᒃ)慶祝來年並安撫漫遊的神明,以祈求來年好運。隨著西方文化的聖誕節在北極中部社區越來越成為一個普遍慶祝的活動,因紐特人以非凡的方式保留了他們的許多傳統。

因紐特人非常意識到季節的開始和結束,因為他們的遊牧生活和動物的遷徙行為緊密相連。這個冬季慶典其實是根據動物的習性和天氣而定,所以並無特定的慶祝日子,不同的社區各有不一。其實這些新年的慶祝習俗,有些是有助人過渡嚴冬的,就像一月份正正是冬天的中期。這個慶典會祈求來年春天狩獵季節的順利,又會祈願新一年陽光再次降臨的時候帶來新的希望。

以行動落實守護北極

協助綠色和平揭露和制止北極的環境破壞行為,守護北極及北極熊!

捐款支持

楚科奇人的繁星節

在俄羅斯遠東的楚科奇人。
在俄羅斯遠東的楚科奇人。

而在另一邊廂,隔着白令海峽的俄羅斯遠東住着楚科奇人(Chukchi)。當我們冬至的12月21日正正是他們的Pegytti節(意譯:不同星星)。他們有着源遠流長的占星學,當天琴座織女星在水平線上升起便意味着新一年的開始。

在傳統上,他們會用海象的頭顱在雪地上生火,象徵着壁爐的意思。在新年這個喜慶的節日,大家都會圍着火堆跳舞,祝願彼此都有光明的將來。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木板,一如傳統的華人社會,木板只傳丁不傳女。他們相信若未能把木板流傳下去,不幸的東西就會降臨在家人身上。他們亦會把動物的脂肪放在杯中敬祭惡靈和怪物。希望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一年的來臨。

涅涅茨人的兩個新年

在西伯利亞中部,涅涅茨人慶祝兩個新年。
在西伯利亞中部,涅涅茨人慶祝兩個新年。

另外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部,當地的原住民涅涅茨人(Nenets)會慶祝兩個新年,一個冬天、另一個夏天,分別發生在十一月和六月。正如上一篇有關馴鹿的故事,涅涅茨人其實是以馴鹿的遷徙路線作遊牧民族。故此他們訂立兩個過新年的日子亦和馴鹿的生活習性息息相關,一個在於當水結冰、人們開始往南移以及馴鹿正值發情期的時候;另一個在於當雪融化、人們開始往北去以及馴鹿們開始生育馴鹿寶寶的時候。

過年的時候長輩會討好神明,祈求神明的眷顧,希望冬天平靜的渡過、江河裏有魚可捕、山林中有果可採。與其他俄羅斯遠東的少數民族一樣,他們都會把魚網掛在樺樹上作祭祀樹木的一種儀式。與此同時在過年期間他們會互相送禮,希望象徵好運的神明祝福大家,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筆者在格陵蘭旅居數月,和因紐特人小孩打成一片的日子。 © Wilson Cheung
筆者在格陵蘭旅居數月,和因紐特人小孩打成一片的日子。 © Wilson Cheung

同住地球村的我們

這3個民族的過年習俗,都和我們華人的傳統習俗很不一樣,因着祖先們對大自然現象不同的演繹和回應方式,演變成各式的北極獨有傳統文化。然而隨着北極原住民人口數量下降,以及現代文明發展的不斷入侵,再加上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水資源問題,這些文化已不斷被二十一世紀的發展侵蝕。

我在格陵蘭居住以及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修讀極地海洋研究的日子,有機會親身感受和認識這些傳統習俗,讓我深感幸運。這些風俗反映了多年積累下來的人與自然共生共存互動的方式,不知當有一天這些傳統散失殆盡的時候,人們又會從何解讀、如何對待大自然?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又可以如何保育、保存這些珍貴的民間智慧?都值得你我細細思索。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