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有嘢同你講】來自冰川的第一封信
來自香港的「極地科研與探險專家」 Wilson Cheung ,在綠色和平網站開設專欄,帶領你我進入香港人極少可親身經歷的極地探索與科研領域,期望透過 Wilson 的直擊分享,開闊你我對南北兩極的認識,增添我們守護極地的識見和能量。
如想緊貼極地最新情況,可追蹤 Wilson 的 Instagram : @polarwilson
清晨五點半,巴芬島營地的帳篷被陣陣冰裂聲喚醒。那聲音既不是爆炸,也不是雷鳴,而是像巨人在深處嘆息——低沉、悠長,帶着千年的重量。我靜靜躺在睡袋裡,聽着風聲在冰原上呼嘯,然後是一片奇異的寧靜。這種寧靜不是空無,而是充滿了故事。
你聽過冰川的聲音嗎?它其實一直都在靜靜地告訴你,世界一直在變。
每一道冰裂聲,都是千年冰層在移動的呼吸;每一陣風聲,都是氣候變化的嘆息;每一刻的沉默,都是冰川在等待——等待有人願意停下來,真正聆聽它想說的故事。
今日,我想邀請你成為這個故事的一部分;冰川有嘢同你講,你願意聽嗎?

文章目錄
我為何踏上冰川之路?
讓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位來自亞洲的冰川學者,也是極地探險者。過去十多年,我的足跡遍佈南北極、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高原,但最長時間駐守的地方,是加拿大北極的巴芬島(Baffin Island)。在那裡,我不只做科學研究,更重要的是與因紐特(Inuit)社群合作,結合原住民的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推動冰川保護和青年教育。
記得有一次,我跟因紐特長者阿納納一齊站在雪線邊緣,他指住遠方的冰川說:「我細個嗰陣,呢度嘅冰係藍色嘅,厚到睇唔到底層。而家你睇,佢變咗灰色,仲愈來愈薄。」他的話比任何科學數據都更震撼我的心。那一刻,我明白科學不只是數字,而是生命的見證。
另一個改變我的經歷,是帶一班香港的年輕人到瑞士阿萊奇冰川做野外教學。當我們站在海拔 3,000 米的觀測點,看着冰川退縮留下的裸露岩石,一位來自香港的學生眼泛淚光說:「我以為冰川離我哋好遠,原來我哋每日嘅生活都影響緊佢哋。」
這條路不只是探索冰川,而是了解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冰川教會我,所有生命都是相連的,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

冰川變化,點解亞洲都要關心?
很多亞洲朋友可能會想:「冰川咁遠,同我哋有咩關係?」答案是:關係大到你想像不到。
首先,我們要講「亞洲水塔」——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系統。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冰川群,養活着近 20 億人口,包括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家的數十億民眾。黃河、長江、恆河、湄公河,這些哺育亞洲文明的大河,源頭都來自高山冰川的融水。當冰川退縮,這些河流的水量會先增後減,最終可能面臨枯竭。
其次是海平面上升。全球冰川融化直接影響亞洲沿海城市的未來。香港、上海、曼谷、雅加達、新加坡——這些我們熟悉的繁華都市,都面臨着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根據最新研究,如果格陵蘭和南極冰蓋持續融化,到 2100 年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 1-2 米,這對亞洲沿海地區將是災難性的影響。
氣候變化也導致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繁。近年來亞洲經歷的超強颱風、極端高溫、異常暴雨,都與冰川融化導致的全球氣候系統改變有關。這直接影響我們的糧食安全、公共健康、能源供應。
更深層的是文化連結。西藏的神山聖湖、蒙古的永凍土、尼泊爾的雪峰、日本的雪祭、台灣的玉山雪景——這些都是亞洲文化中「敬山、敬水」觀念的體現。華人世界自古以來就有「天人合一」的智慧,實際上就是對自然循環的深刻尊重。
冰川遠在天邊,但影響就在腳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箇中關聯——透過消費、能源使用、生活方式,我們都在影響着遠方的冰川,而冰川的變化也在塑造着我們的未來。

2025國際冰川年:你都可以一齊參與
今年是聯合國宣佈的「國際冰川保護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Glaciers Preservation, IYGP)。這個倡議的目的,是喚起全球對冰川的關注,特別是讓更多南方國家和發展中地區的民眾參與冰川保護行動。
為什麼亞洲的參與尤其重要?因為全球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直接或間接受到冰川供水的影響,而其中大部分都在亞洲。更重要的是,亞洲青年應該有更多發聲與行動的空間。我記得去年在北極科學峰會週(Arctic Science Summit Week),一位來自沙巴的大學生說:「我哋雖然冇冰川,但我哋有熱帶雨林,我哋有珊瑚礁,我哋一樣為着地球嘅氣候平衡而努力。」
這就是我想傳達的訊息:冰川保護不只是極地科學家的工作,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亞洲的朋友們,你們可以怎麼參與?
- 支持推行極地教育同冰川研究項目嘅團體/個人
- 分享你看到的冰川故事,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冰川保護的訊息
- 改變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選擇可持續的消費模式
每一個小行動,都是對冰川的回應。

冰川故仔未講完,你願意一齊寫落去?
這只是我們「冰川故仔」系列的開始。下一篇,我會帶你深入雪線以內,分享我與因紐特長者合作記錄冰川記憶的經歷,以及我們如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識別和預測冰川變化。我還會講述一些你從未聽過的冰川故事——比如冰川如何「記住」千年前的氣候,如何在沉默中訴說着地球的歷史。
但在那之前,我想問問你三個問題,歡迎到我的 Instagram @polarwilson 留言或 DM 私訊告訴我:
- 你人生中最深刻的雪地或冰川記憶係咩? 可能是童年第一次見雪,可能是登山時遇到的冰河,也可能只是電視上看到的極地畫面。
- 你覺得香港(或你所在嘅城市)同冰川有冇關係? 想想你的日常生活——用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與遠方的冰川有什麼連結?
- 如果你有機會去極地,會想做啲乜? 是想體驗極地的寧靜,還是想親眼見證氣候變化,還是想為保護冰川貢獻一份力量?
你的回應,將成為我往後文章的靈感來源。因為冰川的故事,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故事,而是我們所有人的故事。
結語:冰川有嘢同你講——你願意做一位「聆聽者」與「回應者」嗎?
當冰川慢慢消失,我們不只是見證者,更可以成為行動者。每一次聆聽,都是理解的開始;每一次回應,都是改變的起點。
冰川用了千年時間積累智慧,用百年時間見證變遷,用十年時間發出警告。而我們,還有多少時間來回應?
我與你約定:下次,我會帶你入雪線以內,一睹冰川如何用沉默道出希望。到時候,希望你已經準備好,不只是聽冰川「講故仔」,更要一同寫下這個故事的結局。
因為最好的結局,就是冰川的故事可以一直講落去,直到永遠。
想參與「冰川有嘢同你講」行動? 歡迎到我的 Instagram @polarwilson 留言或 DM 私訊,分享你的冰川記憶與想法——讓我們一起,成為冰川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