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救地球】農夫直送新鮮感 留住香港好田地
外國近年提倡永續農業,但有多少人知道其實香港還有本地菜?「新界菜」在五、六十年代曾經非常搶手,至今時今日的糧食自給率卻持續低下,更要面對城市高速發展、棕地等問題。Lemon是位堅守田野的有機農夫,透過務農、食素、不時不食,在大都市之中實現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模式。

曾被視為舊區的元朗近年多了不少新樓盤,但是距離市中心15分鐘車程,卻有人回到田野默默耕耘,相信農業在香港的價值。「我覺得點解城市嘅發展一定要破壞大自然呢,即係好似南生圍咁,點解要破壞濕地」,二十多歲的農夫Lemon由當年菜園村事件開始,關注到其後一連串的新界東北發展,家在元朗的她對高樓聳立、鄉土消失之處充滿疑惑,明知道重重難關之下也投身農業,既因為實踐環保理念,也出於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Lemon細數香港常見的夏天作物,「有莧菜、通菜、蕃薯葉、蒲瓜、水瓜……」,會否覺得少了種熟悉的名字?「一年四季都會有人問有無菜心」沒錯! 其實菜心是「冬天菜」,長期由2,000公里之外的寧夏供應,所以很少缺席於貨架之上。
「比起你去食一啲日本空運過黎嘅蔬果,或者深圳搭好長途車過黎嘅大棚菜(在覆蓋了塑料薄膜棚架內種植的蔬菜),其實食本地菜係一個更環保嘅選擇」。在地生產的優勢,是可以將新鮮採摘的農作物即日送到顧客手上,過程直接,所牽涉的碳排放遠比由外地輸入低。本地不能使用大棚去種嗎?可以的,不過「我地去追求一啲唔係時令嘅作物,就代表佢係要用一啲更加多嘅資源去耕種」,例如棚架造價昂貴又涉及塑膠,甚至需要借助機器調節溫度、濕度,勉強種到的也未必是上好菜。

其實香港也出產了多種高質鮮甜蔬果,好比紅肉火龍果、白龍王粟米,川龍西洋菜等等。有甚麼好推介?首選當然是跟環境及生理互相協調的時令品種。農夫必須順應天氣規劃耕作,從而變成「不時不食」,根據「我地身處嘅環境空間嘅季節,去食返啲當造嘅作物,其實對身體係最好嘅」,以冬瓜為例,春天播種夏天產出,正好替我們消暑。

吃得健康,當然少不了多菜少肉。數年前看畢一部揭示了畜牧業對溫室效應的紀錄片,令Lemon在日常飲食上作出改變,自定目標「一年戒一種肉」,慢慢進展成蛋奶素。其後因要顧及身體特殊需要,在餐單上補回少量海鮮元素。食素的步伐絕對可以因人而異,烹調方式更不止是清炒或白烚,「原來素嘅西檸雞係咁好食!」,Lemon邊笑邊回味當日的濃香腐皮。「試下令自己係一個蔬食主義者,即係食菜多啲,唔好太依賴肉」,即使身處都市中,我們的每個生活決定也是跟大自然的互動,「就算係肉食者,佢買菜,去幫襯一啲本地菜,其實已經係比較環保嘅選項」。多吃一株本地白菜,少吃一塊巴西毀林肉,已經是對抗全球暖化的重要一步。

近年政府為了增加建築用地,即使香港尚有至少七百多公頃的棕地(被用作工業活動的農地)未納入規劃之中,面積約等於4個荃灣市中心,也寧願犧牲綠化帶,迫遷活躍農戶,任由非法佔用棕地的露天貯物、停車場等行業繼續運作。不想未來只能依靠進口食物,失去本地味道,下次買菜時不妨發掘出售本地菜的平台,提高需求造就農業發展的空間,人們才有望繼續扎根於此。
Trevor Chau │ 地球人一名,曾經從事花藝工作,與植物日夜相對,現在遊走於天地農田之間,學習與大自然相互依存之道。
延伸閱讀:
【素食救地球】是日「深水」推介 素食一試有回頭
【非典生活】非典 蔬菜
惜食知足:為糧食生態系統討回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