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塑膠
2 mins

關於走塑,我想說的其實是…

好馬不吃回頭草 向塑膠永遠說再見

作者: Will McCallum(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海洋項目主任)

這幾年參與走塑運動,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能做什麼來改善我們的環境?」我寫下這本書回答這個問題,也想讓更多人知道,想要跟塑膠「和平分手」是可能的。

(編按: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海洋項目主任Will McCallum於2018年出版《How to Give Up Plastic: A Guide to Changing the World, One Plastic Bottle at a Time》,中譯本於本月推出。書中提到塑膠對環境的禍害,並教人如何跟塑膠「分手而不說再見」。本文為作者分享撰書的點滴。)

英國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威爾麥卡拉姆Will McCallum與他的新書《減塑生活》。
(右為網上照片)

地球這片美麗環境面臨許多危機,很多人發現,海洋與環境裡的塑膠污染就是其中之一。BBC與大衛艾登堡的自然紀錄片《藍色星球2》(Blue Planet II)裡,大型海鳥信天翁將塑膠碎片誤認為食物餵給雛鳥的畫面,令不少人異常震驚,說明了塑膠氾濫對於環境造成的深遠危害。

死亡的信天翁幼鳥,體內滿滿是塑膠。© Chris Jordan / CC BY 2.0

與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航行南極的旅程中,我親眼目睹打撈起來的亮粉色塑膠碎片,對於塑膠入侵本該純淨、不受打擾的南極海洋,心裡其實並不意外。早自1990年代中期起,綠色和平三艘船艦在各個海域進行紀錄時,都關注到打撈起來的塑膠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連渺無人跡的寒冷水域,也都被塑膠污染,可以想見情形有多嚴重。

回到陸地上,生活裡看到的畫面,膠袋、飲管、咖啡杯及即棄和無謂塑膠包裝,這些只用一次就被即時丟棄的塑膠製品,充斥四周,並會花上好幾個世紀分裂成微塑膠,繼續禍害環境。當前,世界根本沒有任何廢物處理或回收系統,可以消化這麼龐大的垃圾量。科學家推估,有三分之一的塑膠垃圾,都不會獲處理或回收。大量使用這些即棄塑膠和無謂塑膠包裝的企業,卻鮮有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泰國布吉島周邊海域有豐富的生態,海床卻充滿塑膠垃圾。© Sirachai Arunrugstichai / Greenpeace

站在十字路口上,我們可以繼續這樣「你丟掉,我回收」的艱苦戰鬥;但我們還有另一個解決方法,就是重新思考產品設計,不再跟隨即用即棄的文化,並在生產之前,就考慮到後續的垃圾處理問題。「與塑膠分手」的方法,依據國家或地區有所不同,我在過去三年一直參與走塑運動,儘管我們還未找到處理塑膠問題的公認最佳辦法,各人的看法仍不一致,但政治人物、新聞工作者和企業管理者,都渴望終極解決塑膠污染海洋的問題。

某些地質學家將出現在岩層中的塑膠視為新地質時代的象徵物,並且將該地質時代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情況令人擔憂。加入走塑運動,有以下值得謹記的重要原則:

  • 盡可能拒絕即棄塑膠
  • 減少家中和辦公室的塑膠用量
  • 重用(例如重用膠袋,以減少使用新塑膠製品)
  • 以負責任的態度處理塑膠垃圾(編按:可參考2019 最新塑膠回收攻略

以上4項原則都很關鍵,然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勇於發聲!塑膠並不是一夜之間就會消失的東西,需要我們挺身奮戰,而「每個成功的走塑行動,都由個人或是一小群人的覺醒所開始」。

能否與塑膠成功分手,全仰賴我們是否能團結一致。© Massimo Guidi / Greenpeace

書名:《減塑生活:與塑膠和平分手,為海洋生物找回無塑藍海》
作者:Will McCallum(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海洋專案主任)
譯者:王念慈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相關標籤:

城市規劃解決方案污染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