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新聞稿 減塑
2 mins

面對疫情,我們仍然有辦法不犧牲環境

作者: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 唐安

隨著疫情在全球各地持續蔓延,連帶影響民眾外出用餐與消費意願,餐飲業首當其衝,經濟部公布二月餐飲業營業額僅584億元,一至二月營收年增率更只有0.5%,為近17年同期最低,顯見社會大眾特別重視飲食的衛生安全。然而,即使部分餐飲業者暫時以拋棄式餐具作為過渡時期的防疫手段,但以長遠的食安考量來看,拋棄式餐具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近日發布於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上的研究便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在各式物體的表面仍然可以存活一段時間,塑膠製品的表面可存活72小時為最久。從這份研究可以知道,不論是可重複使用或者拋棄式的用品,若沒有完善的消毒或清潔,病毒或細菌都還是會殘留在器具上面。因此,防疫的關鍵最應該做的並非急著將身邊所有東西都改回拋棄式製品,而是要確立更嚴格的清洗消毒程序,不論是對於餐具、食器或我們的雙手都是一樣。

以長久預防概念出發,同時也減緩民眾的擔憂和餐飲業的衝擊,建議政府的振興經濟預算也應投入於輔導餐飲業者增設清洗消毒設備,以及擴大餐具清洗外包廠商或拓展容器租用規模等,協助如零售業、餐廳、外送等業者建立符合安全衛生標準、亦可重複使用容器包裝、不傷害環境的物流與販賣模式。

除了飲食安全之外,過去也有研究指出像塑膠這類的拋棄式用品一旦成為垃圾進入到水環境中,容易遭受水中病原體沾附並四處流竄,甚至隨著海洋散佈到更遠的地方。而綠色和平在去年的調查就發現,臺灣的超商、超市和量販店等通路業者是一次性塑膠來源的大本營,光是六都的家庭每週從這些通路買回的塑膠包裝就超過兩億件。而從臺灣每年的淨灘數據來看,與飲食有關的一次性廢棄物歷來都是最大宗,從源頭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生產已是全球共識。面對疫情的考驗,應該讓我們審慎反思的是在若在未來面對相同的情況,如何往更加安全衛生、而又不輕易犧牲環境的方式繼續進步,而非走回拋棄式消費模式的老路。

這段時間以來,我們看到政府和企業攜手合作,超前部署各項防疫措施,為民眾的健康及生計把關。因應疫情我們亦不該輕易犧牲環境,政府和企業也能借此危機化為轉機,開拓更永續的消費模式,建立更環境友善的產品包裝設計、可循環的物流機制,或者是和現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重複使用服務提供業者合作或取經,讓民眾在進入店裡消費或體驗的同時,能有更安全衛生同時也永續環境的選擇,才是與環境共享共存的根本解決之道。

相關標籤:

臺灣環境議題綠色生活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