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新聞稿 減塑
2 mins

限塑十年間,塑膠用量反增22.8%

作者: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

【2020年11月4日 臺北】 臺灣自限制塑膠袋和其它一次性塑膠產品之後,市面上環保用品多了,部份消費型態也變了,那塑膠用量真的減少了嗎?綠色和平以歷年經濟部產銷統計估算後發現[1],免洗餐具與紙容器的用量十年來成長約37%,而推動限塑歷時最久的塑膠袋,十年間竟也增長一成以上,環保署預計在2030年全面禁用的四大類一次性塑膠產品,在十年間總用量增加了22.8%,限塑政策明顯失靈。

對於限塑政策,民眾確實感受不到效果,甚至認為政府減塑動作太慢。綠色和平調查民眾對於限塑政策的有感度,發現有八成民眾不知道臺灣2030年將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產品,不僅打臉現行限塑政策,而更有高達八成五的民眾認為應加快禁用一次性塑膠,反映出限塑成效與目標背道而馳。

限塑令挑軟柿子   2030禁塑淪口號

綠色和平為了解塑膠用量上升的原因,針對目前限塑政策所涵蓋的一次性塑膠品項進行電話調查,發現民眾最隨手可得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多來自於傳統市場的塑膠袋 (63.2%)、小吃店的免洗餐具 (48.8%) 以及手搖飲料店的免洗杯和吸管 (皆近七成),而這些都是目前尚未有任何限用措施的場所。儘管限塑政策施行近20年,至今仍只有14類店家的塑膠袋須收費[2],不得提供免洗餐具及吸管的場所則是更少,而且僅規範內用,外帶外送毫不受限。也因此,調查中有超過四成的民眾認為應擴大限塑場所,特別是傳統市場和外帶模式。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表示:「政府目前的限塑對象只挑軟柿子吃,對塑膠用量大的場所毫無管制,導致臺灣整體的塑膠使用量遲遲無法降下來,未來流入海洋的塑膠恐怕只會比現在更多。」

7成民眾支持加強以價制量

唐安指出,從民調的結果也反映出目前限塑政策所採取的以價制量的收費太低、獎勵誘因太少,不足以達到有效減量。有高達六成九的民眾認為應提高目前自備環保杯的優惠或以額外付費方式取得免洗杯,另外也有超過九成民眾支持以可重複使用的產品取代一次性塑膠用品,顯示民眾普遍認同以價制量的減量方式,並且對於重複使用的租賃杯、環保餐具等接受度也高,唯政策至今卻仍未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的禁塑目標公布至今已有三年之久,卻有八成民眾不知道,但有八成五民眾減塑意願高,支持淘汰一次性塑膠產品,現在就只差政策立即動起來,引領民眾與企業邁向無塑臺灣。唐安說:「民眾的減塑意識和意願高,支持也樂見更多限塑政策,政府應把握時機推出更有效的減塑辦法,儘早改變店家與消費者依賴一次性塑膠的習慣,才能突破目前成效不彰的困境。」

為儘快達成全面淘汰一次性塑膠的目標,建議政府須立即採取以下行動:

一、擴大管制:確實掌握各行業一次性塑膠用量,並儘速納管傳統市場、小吃店及連鎖飲料店。

二、加重限塑力道:提高收費與獎勵優惠,改變目前塑膠隨手可得的氾濫情況。

三、增加其它減塑措施:與企業合作增設以重複使用為概念的配套措施,儘早改變習慣和消費模式。

四、加速淘汰一次性塑膠:順應國際趨勢與民意,提前禁用一次性塑膠。

 

附註:

2009年與2019年各類塑膠用量統計表

2009年 (98) 2019年 (108) 10年成長比例
塑膠袋 (公噸) 126,188 140,573 11.4%
塑膠餐具 (公噸) 31,543 42,897 36%
紙容器 (公噸) 72,327 99,031 36.9%
總計 230,058 282,501 22.8%

 

附件:

「民眾對一次性塑膠產品認知與政策感受度」調查重點摘要

 

 

[1] 經濟部統計處工業產銷存動態調查https://dmz26.moea.gov.tw/GMWeb/investigate/InvestigateDA.aspx

[2] 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藥妝美妝及藥局、醫療器材行、3C零售、書店及文具店、洗衣店、飲料店、西點麵包店共14類限用管制對象。

相關標籤:

環保行動政策倡議科學研究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