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新聞稿 減塑
4 min

「打破零售限制,共創減塑循環」論壇

作者: 綠色和平塑膠專案小組

【2020年11月12日 臺北】 「打破零售限制,共創減塑循環」論壇是臺灣首次以循環減塑為主題,邀集產官學研討論發展包裝容器採取「重複使用(reuse)」商業模式。透過科學研究、臺灣和國際成功實例、ESG 與政策趨勢,讓臺灣零售通路企業與品牌商瞭解具體的實踐轉型路徑。會中,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提到,「永續循環著重於源頭減量,在作法上,環保署可用法令引導大家改變習慣,而零售業則可改變提供商品的方式。目前環保署也推出包括循環箱及租賃容器的試辦計劃,希望帶動新的商業模式發生,減少使用一次用物品。」

今天論壇同樣吸引了連鎖零售通路的積極參與,包含全家便利商店、全聯、家樂福、好市多、愛買量販、大潤發、美廉社、屈臣氏、里仁及電商Momo。連鎖咖啡店路易莎與Cama,以及品牌業者聯合利華、雀巢與義美,外送平臺Uber Eats也出席參與。

一開場,綠色和平東亞分部總監施鵬翔說:「今天零售通路及商業界的朋友齊聚研討重複使用新商業模式發展,其中,零售通路企業對於上架產品、產品的包裝方式、販售與促銷模式擁有相當大的決定權,因此,在臺灣的減塑過程中,社會與消費者對零售通路企業都有很高的期待,也希望大家透過論壇的交流,一同為塑膠污染問題找出解決方案。」

塑膠污染持續擴大,亟須以「重複使用」模式取代一次性包裝

海洋廢棄物問題已是僅次氣候變遷的重大環境議題,皮尤慈善基資金會(Pew Charitable Trusts)防止海洋塑膠專案高階經理Winnie Lau指出,塑膠產品的生產與使用未來十年內還會成長40%,光靠回收、減量與替代材質,無法完全解決海廢危機,我們需要系統性的變革,加速商業模式與產品設計的創新。

聯合利華、雀巢、家樂福等400多個國際品牌、通路、政府與民間組織,都簽署了聯合國環境署與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發起的《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承諾減少回收或不必要的包裝,並優先以重複使用取代一次性的包裝容器。 作為臺灣首個簽署單位,循環台灣基金會的劉李俊達專員表示:「全球簽署的企業中,目前已經超過一半擁有重複使用模式的試辦計劃,臺灣擁有成熟的資訊、物流系統與服務廠商,就等零售與品牌商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綠色和平觀察,在國際上包括臺灣在內,現階段的重複使用方案發展龜速,2018年至2019年僅成長0.1%,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多嘗試性計畫須盡快展開,企業在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後,應訂定減量目標、建置重複使用方案。

塑膠成為 ESG 最大的風險,也是企業領頭契機

致力發展永續金融的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李宜樺總經理在專題演講中直指,在去年摩根史坦利公布的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趨勢報告中,塑膠廢棄物甚至與氣候變遷被並列為最重要的兩大風險。包含食品、飲料與民生消費品公司在內的眾多企業,需要儘快發展減塑計劃避險,同時滿足投資者對於ESG標準上的要求。

在循環經濟議題著墨甚深,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林泉興副總經理進一步說明:「《零售業趨勢報告》的首要趨勢就是友善消費崛起三分之一的消費者將品牌的社會環境衝擊納入選購決策考量。」

臺灣即將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減塑循環不單是塑膠污染的解決方針,同是投資人看中的永續商業趨勢。全球報告倡議組織(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新版廢棄物管理準則中,也要求企業必須採取包含循環經濟在內的行動,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不管從市場端還是產業規範上,源頭減量、創新商業模式到末端回收的塑膠循環,都是企業必須加速行動的目標。

臺灣零售通路產業已具備完善物流系統與生產製造的專業能力,更擁有齊全的供應鏈和服務品質,這些都是向前發展重複使用的基石與優勢,綠色和平期待今天過後,零售通路企業及各方商界都能儘速投入和建構多元重複使用模式,共同邁向無塑臺灣。

『 臺灣與全球循環模式發展現況 』

自帶環保杯不方便,那就「借」個杯子吧!

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調查,臺灣人一年約喝下28.5億杯咖啡,而聞名全球的珍珠奶茶,不僅成為臺灣飲食文化之一,更將手搖飲料推上每年20億杯的銷量,在這些亮眼的營業額及耗用大量一次性咖啡杯背後,都是環境難以承受的高污染成本,即使政府推行多年的環保杯獎勵措施也未能有效抑制。

四年前青瓢團隊將飲料杯租賃的創新概念引進臺灣,發展至今,大多是將環保杯租賃給大型活動,此外,去年青瓢加入「琉行杯」專案,有別於以往活動式的大量租借,而是將真正「借」個杯子的模式在小琉球展開。從臺南正興街起家的好盒器可以稱得上是臺灣「借」個杯子的始祖,2016年底提出的「正興杯杯計畫」就是直接找上店家合作,民眾透過APP從店家租借玻璃杯,再到定點歸還。近期,不僅是新竹縣環保局、桃園市政府,就連超商龍頭統一超商都分別找上好盒器,連結當地店家一同減塑。

「借」個杯子已經開始生根發芽,在臺灣不同的角落,其實不難發現以循環重複使用概念為基底的各種創新減塑模式,但運作多時,仍難以規模化和普遍化,綠色和平認為,由於大量耗用一次性塑膠的企業與品牌仍缺乏「重複使用模式」、「新興物流系統」的合作,以致於循環租借市場遲遲無法擴大。

量身訂作的容器和包裝成為銷售亮點

國際上,租借容器是正在蓬勃發展,將舊式線性模式轉為循環系統。美國Loop將重複使用的概念發揮得很徹底,他們與連鎖速食業者、民生消費品牌合作,設計製作專屬於通路或品牌的重複使用容器與產品包裝,提供傳統通路從未想過的無塑銷售模式。Loop亞太區總經理 Eric Kawabata說:「品牌與通路本質上就有所差異,其產品當然也不一樣,無法用單一模式滿足不同的需求,而唯一的共通點就是重複使用。」

現行外帶咖啡杯大多是帶有塑膠防水膜的紙杯,雖然是回收品項之一,但實際回收處理相當耗時費力,常常被當成一般垃圾處理,成為環境負擔。有鑑於此,英國CupClub團隊設計一款重複使用的咖啡外帶杯及回收桶,消費者們喝完咖啡,可直接將杯子丟還設置在倫敦市區的回收桶,CupClub會去收取、清洗,再配送到合作的咖啡店,估計每個杯子可使用132次。

CupClub創辦人Safia Qureshi強調,若企業本身沒有塑膠污染意識,那是不可能談成合作的。她說:「企業須有和我們一樣的共識—重複使用的產品策略思維,才會有進一步發展機會。對企業品牌來說,將產品導入重複使用是很大的轉變,不過若在設計上能讓消費者更容易使用,其實並不是問題,最困難的是改變企業使用一次性產品的習慣,建構重複使用的策略思維,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杯子的費用是由企業支付,而使用者(消費者)因為做了正確的事,應該被獎勵,他們會更樂於使用杯子,形成正向循環。」

Eric Kawabata認為,重複使用的容器或包裝之所以能成功,是需要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包括政府,品牌商,零售通路企業,設備業者及消費者等。臺灣已具備生產和製造的實力,也就同時備有開啓重複使用系統的潛力,只要各方願意踏進來。 

誰會是臺灣連鎖咖啡飲料杯的第一個包租婆 

全家去年 Let’s Café業績成長三成,突破50億元,統一超商則每年賣出超過3億杯CITY CAFE。綠色和平2020超市減塑評比發布前,全家與統一超商都表示將評估以租借杯取代現有咖啡飲料杯。其實這兩大便利商店都已嘗試租借模式,早在去年琉行杯計劃執行期間,島上的統一與全家就已不約而同地加入租借系統。

綠色和平認為,統一超商和全家目前已備有生產和製造的能力,而且也有齊全的物流系統,相當有實力與潛力扛下租借系統中的包租婆角色,自營租賃杯,在產業中取得先驅一角,掀起無塑黑金浪潮。全家表示,公司減塑剛起步,但已凝聚改革意識,也認同並朝以重複使用減塑,期待藉由今天論壇,尋求創新有效作法。

外送品牌專屬容器,展現無塑尊榮感

今年新冠疫情衝擊全球,而抗疫有成、銷售大好的除了醫用口罩,就屬外送平台了。根據環保署廢管處統計,去年免洗餐具的每月平均使用量是6,720公噸,而今年新冠肺炎爆發期間的月用量較去年同期多了3,980公噸,約有10,700公噸,另外,一至四月紙餐具回收量,也比去年平均高出五成。面對外送盛行所帶來的垃圾風暴,環保署沒有解方,消費者短期內也戒不掉一指訂餐的習慣。

這個月,臺南市環保局與Foodpanda試辦環保外送計畫,消費者可在訂餐時選擇使用循環容器,再自行至歸還點歸還,就可獲得優惠。Foodpanda坦言,疫情期間免洗餐具確實有增加,為了減輕環境負擔而參與試辦計畫,試辦期間將觀察消費者的接受度,希望有很多人使用,未來也會考慮設計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專用容器,在論壇中,也期待能找到多全其美的解法。

減塑循環是解方也是商機

重複使用模式在實體通路以各種姿態開展,近期也導入臺灣網購市場。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節,各大網購與電商平台祭出最大優惠和好康,為搶下破百億的網購大餅。環保署統計去年網購市場就用掉了3萬公噸的包裝袋、箱子和其它防撞材料等,因此,環保署同樣在去年訂定「網購包裝減量指引」並邀集網購平台自願性加入減少包材使用。今年十月,環保署再推出循環箱及循環袋,但僅四家平台業者參與,其中包括Momo購物網。

重複使用模式改變了基本的B2C銷售形態,構造出第三方的容器租借業者,形成多方銷售系統。綠色和平認為,各零售通路包括超市、超商也都積極開拓網購市場,因而也有責任解決過度包裝以減少塑膠足跡,因此,無論是實體通路,亦或是網購通路,都應選擇重複使用的循環包裝和源頭減量,解決污染同時拓展商業合作。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