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動態】穿越南極圈 探索「世界第五大洋」南冰洋奧秘
來自香港的「極地科研與探險專家」 Wilson Cheung ,在綠色和平網站開設專欄,帶領你我進入香港人極少可親身經歷的極地探索與科研領域,期望透過 Wilson 的直擊分享,開闊你我對南北兩極的認識,增添我們守護極地的識見和能量。
如想緊貼極地最新情況,可追蹤 Wilson 的 Instagram : @polarwilson
2019 年,我有幸能夠從智利的最南端合恩角(Cape Horn)橫跨南冰洋,到達非洲開普敦好望角。若回到 70 年代,要沿着這條航線穿越全球最湍急的洋流(每秒一米的速度),幾乎等於自殺!但隨着科技演進,我在短短 10 日旅程途中,細心閱讀在這海域沉沒的船隻日誌,並到達世界上最荒蕪的島嶼──特里斯坦達庫尼亞(Tristan da Cunha),心裏突然對南冰洋肅然起敬!
事實上,這片荒無人煙的海域,具備穩定氣候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今期《南極動態》,為大家揭開這片我們相當陌生的海洋──南冰洋的神秘面紗。
文章目錄
南冰洋介紹:位置、面積與範圍
南冰洋(Southern Ocean)又名南極洋或南大洋,對維持地球氣候穩定至關重要,同時孕育出獨特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並具有巨大科研、政治、外交和荒野價值。
翻開南極大陸的地圖,你會發現南冰洋是一片覆蓋了地球海洋總面積約十六分之一的汪洋。它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南的海域,也連接了所有主要海盆,唯獨北冰洋除外。南冰洋作為世界主要海洋之間的重要混合區,對全球水循環起着關鍵作用──海洋環流將熱量從地球赤道轉移到兩極,期間通過洋流、季節性海冰,以及吸收大氣中的熱量和二氧化碳,來調節地球氣候。
至於地理上最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個完全包圍了南極洲大陸的巨大環極水體,位於南緯 60 度和南極洲海岸之間、涵蓋 360 度經度,並因其物理和環境特徵,形成對海洋生物來說一個獨特且具挑戰性的環境。
它不但充滿了以順時針方式慢慢漂移的冰山,亦有平均深度達 3,270 米、最深更達 7,432 米的南桑威奇海溝(South Sandwich Trench),使外來物種難以穿越南冰洋而到達南極點,形成南極洲獨特的生態系統!不過,隨着全球暖化影響加劇,南冰洋海水溫度上升,勢將導致這片獨特風貌漸漸改變。
南冰洋作用:減緩氣候變化 孕育生物多樣性
除了我們十分熟悉的企鵝之外,其實南冰洋孕育了很多特別的物種和生物多樣性!我在南極工作期間,有些同事專項研究南極海洋生物,在餐廳細聽他們於南冰洋潛水研究期間看到的物種,簡直猶如到了外太空漫遊!事實上,人類首次登陸南極點距今只有不足 120 年,對南冰洋的探索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們對南冰洋生態系統的了解仍十分淺薄。
根據從事南極海洋生物普查和研究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科學委員會」(SCAR-MarBIN)努力協調、綜合現有的科學專業知識與生物多樣性數據,我們發現南極半島(Antarctic Peninsula)的物種數目是南冰洋最密集。正因如此,南極半島一帶每年吸引約 4 萬位遊客到訪!
南冰洋除了為當地生物提供棲息地,也為你我發揮穩定氣候的功能!隨着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更多二氧化碳溶解海水中,為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盡力作出平衡;有研究表明,南冰洋從大氣中吸收的碳遠多於釋放的碳,證明它確實是紓緩氣候危機的重要屏障。
而綜觀全球海洋,過去 50 年來一直努力吸收大約 40% 人類整體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地球大氣中超過 90% 的多餘熱量,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角色幫助減緩全球暖化!
南冰洋危機:全球海洋公約 有助設立最大保護區
雖然南冰洋為人類提供很多無形的好處,卻未有得到我們相應關注。這裡與全球大部份地方一樣,皆面臨氣候變化、過度捕撈、海洋污染等環境威脅──其中工業漁船不可持續的捕撈方式,正將魚類資源推向崩潰邊緣,並使海鳥和哺乳動物缺乏足夠食物生存。
另外,南冰洋也不幸淪為海洋垃圾「傾倒場」,動物誤吞被丟棄的塑膠,或遭漁網、魚鉤「誤捕」,造成大量死亡。而氣候危機則對南冰洋構成雙重威脅,包括海洋本身的直接變化如海水酸化、海冰融化等,而熱浪和極端天氣亦會影響海洋物種。
雖然科學界已經關注到問題所在,並設法讓整個南冰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海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 MPA),可惜中國和俄羅斯連續幾年均於南極海洋委員會(CCAMLR)阻止相關議案通過。慶幸有你一起與綠色和平壯大保護海洋聲勢,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今年 3 月宣告議定,有望為南冰洋以至全球公海增添具體而實質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