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動態】迎接 2032 國際極地年 凝聚全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來自香港的「極地科研與探險專家」 Wilson Cheung ,在綠色和平網站開設專欄,帶領你我進入香港人極少可親身經歷的極地探索與科研領域,期望透過 Wilson 的直擊分享,開闊你我對南北兩極的認識,增添我們守護極地的識見和能量。
如想緊貼極地最新情況,可追蹤 Wilson 的 Instagram : @polarwilson
2015 年,我有幸首次踏足「地理南極點」(南緯 90 度)。站在地球自轉軸的匯聚點,仰望着不旋轉的天空,頭頂環繞着 24 小時照射的陽光;這裡也是探險家阿蒙森(Roald Amundsen)和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分別於 1911 年 12 月和 1912 年 1 月抵達的聖地,讓我深刻感受到人類在南極探險的歷史淵源。
穿梭於白雪中,多走幾步,南極點研究站就近在咫尺──我抵達了「儀式南極點」,周圍飄揚着 12 面國旗,象徵 1959 年 12 月 1 日簽署起始《南極條約》的 12 個締約國。這份條約是冷戰時期建立的第一個軍備控制協定,將南極大陸指定為科學保留區,確立了科學研究的自由,並禁止軍事活動。作為一名研究者、探險家和熱愛地球的人,我充分享受這項條約帶來的好處:它將南極視為人類的跨學科研究空間,超越膚色、國籍或社會地位的界限。
面對 2024 年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和氣候變化加劇,我仍擁抱從南極探索中所累積的經驗和希望,期盼其所代表的價值能對我們的社會體系產生積極影響,以應對急遽變化的環境。
文章目錄
什麼是 IPY 國際極地年?如何促成《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於 1959 年 12 月 1 日簽署,並於 1961 年 6 月 23 日正式生效,是國際關係中歷史性的里程碑,尤其是在國際衝突的時代。這項開創性的協議在冷戰時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調解有關南極的國際紛爭,確保科學研究的自由,並禁止軍事活動,促進了共同協作及和平探索的環境,而這一切都始於國際極地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IPY)。
國際極地年是一個致力推動極地深度考察和研究的項目,1875 年由奧匈帝國海軍軍官 Karl Weyprecht 發起,但他於首次 IPY(1882-1883 年)舉行之前便離世。50 年後,第二個 IPY(1932-1933 年)舉行,聚焦研究「氣象急流」(Jet Stream),並在南極內陸建立了首個研究站。
在第二和第三個 IPY(1957-1958 年)期間,全球政治動盪,某程度上妨礙擁有不同政治議程的國家之間的合作,慶幸在第三個 IPY 的翌年,奠定共同治理模式的《南極條約》仍然順利簽署。特別是在冷戰的地緣政治緊張氛圍中,美國和蘇聯之間的核對峙,一度令人擔憂南極成為潛在戰場或「棋子」。然而,《南極條約》通過將整個南極大陸國際化並去軍事化,使其成為世界上首個無核武區域。這一大膽舉措不僅釋除疑慮、緩解緊張局勢,還為保護脆弱生態系統樹立了全球合作的先例。
《南極條約》其後演變為更全面的南極條約體系(Antarctic Treaty System, ATS),包括 1972 年的《南極海豹保護公約》、1980 年的 《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和 1991 年的《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又稱《馬德里議定書》)等附加協議,這些協議進一步鞏固了國際間對南極科學探索、環境保護與和平合作的承諾。在冷戰背景下,ATS 的制定並持續實施,表明即使在全球激烈競爭的時期,各國也能共同努力,將科學進步置於軍事對抗之上,既象徵了外交的巨大勝利,也成為國際合作在政治分歧面前的力量明證。
南極條約的啟示:和諧極地 鋪出保護環境之路
南極條約體系是保護南極的基石,為全人類提供了眾多好處,其中最顯著的是促進和平共處。條約將南極定義為一個不受軍事活動約束的地區,有助維護國家之間的和平;它還鼓勵跨國科研合作和信息交流,為我們加深了解地球和保護全球環境作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條約在保護南極環境方面亦發揮了關鍵作用──它禁止了軍事活動、核試驗和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有助維護南極的原生生態系統,保護其獨特的自然景觀,並減緩環境污染的影響。南極條約體系還提供了和平解決衝突的框架,為涉及南極事務的爭端提供了有效的協商和解決途徑,有助確保南極地區的和平穩定,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典範。
南極條約體系的落實,開創了南極科學和治理方面前所未有的國際合作時代。在我個人於南極進行研究和探索的 13 年間,我和所有同事工作時並不關心你來自哪裡、有多富有或背景如何,而是肩並肩共同努力擴展對南極的理解——我深切地感受到,南極條約體系與其所包含的知識、創新和展望,能夠作為未來世代的指南,幫助我們應對身為人類必須共同解決的問題,例如全球氣候變化。
南極是所有人共享的國際空間,沒有界限。借鑒這片白色大陸的經驗,我堅信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絕對平等的權利,可以展望遠大的夢想,探索我們的邊疆,甚至更遠。
借鑒南極條約:凝聚全球共識 守護未來氣候之約
我們現正處於保護全球氣候系統的轉捩點。儘管許多人正在共同努力,為下一代爭取時間,但《巴黎協定》控制全球升溫於攝氏 1.5 度的目標,在國際上仍難以達成共識。作為人類,我們似乎對面臨環境變化的挑戰感到無望、缺乏行動,甚至漠不關心。然而,作為一位在極地度過了 13 年的居民,我深刻體會到積極行動和樂觀希望,是應對挑戰的最佳解決方案。極地的寒冷環境雖然嚴苛,我卻在《南極條約》中見證了人性最美麗的一面,讓我堅信我們作為人類,能夠團結克服這一挑戰。
2023 年 12 月,我驚喜地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通知我成為國際極地研究重點團隊的 39 人之一,參與下一個國際極地年(2032-2033 年)的準備和國際統籌工作。這次機會讓我深信,透過共同努力,無論國籍和社會經濟地位如何,我們都能再次團結起來。
我們可以仿效南極條約體系創建共同社群的成功經驗,促進國際政府間的和平合作,以同樣積極的態度和協作精神應對氣候變化,共同守護地球的未來。謹引用著名探險家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的話來結束這篇文章:「人類的生存不僅取決於我們的智慧,更取決於我們的人性和對地球的尊重。」讓我們以這種精神攜手共建地球的未來,守護我們的氣候,並尊重我們共同的家園。
我們有能力,也有責任,讓地球變得更美好──讓我們從南極條約體系中汲取靈感,並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共同創建一個更和平、同心合力和可持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