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從城市流入海洋中的垃圾,大多是塑膠包裝,而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常消費的超市、超商及量販等通路,正是塑膠包裝的大本營。
國際學術期刊 Science 中的海洋塑膠研究更指出,零售業再不改變,估計 2040 年全球將增加三倍的塑膠垃圾流入大海。
面對嚴重的海洋塑膠危機,臺灣零售企業都還沒有展現出決心、承諾減塑。
作為產生塑膠包裝垃圾的大本營,超市、超商應立即做出改變,創造臺灣零售通路無塑新風潮!
經過一年,企業進展緩慢,
減塑作為依舊是通通不及格!
五間零售業公布塑膠包裝年使用 12,733 公噸,然僅選擇性公開自有品牌包裝,並未透明公布總量。
綠色和平與成大環工研究團隊獨立調查北、高兩市的全聯、統一超商塑膠使用情形
估計一次性食品、飲料塑膠包裝垃圾量高達每年 38,158 公噸,而這些尚未計算九家零售所有門市,顯見企業自行公開的數據僅是冰山一角。
企業普遍缺乏完整減塑政策,減量方式仰賴替代材質,結果垃圾量不減反增。
為加速推動企業承諾減塑,我們致力於透過科學研究與調查,了解零售企業的塑膠包裝用量以及塑膠對環境、人體的負面影響。
同時,我們在臺灣舉辦減塑手作工作坊、無塑示範店,向消費者、企業展示商品以無塑方式販賣的可行性,鼓勵企業嘗試「重複使用」的減塑措施。並且透過非暴力直接行動,讓企業正視塑膠污染問題刻不容緩,應儘速承諾減塑。
首度揭發全臺十大超市賣場的塑膠包裝使用情形。
首度進行「你家超市垃圾有多少」研究,計算家庭中產生的超市塑膠垃圾量。
5 月至 10 月,全臺舉辦「減塑人生手作坊:絹印 x 棉麻手縫束口袋」,共累積 850 人參與。
首次發布 「臺灣零售通路企業減塑評比報告」,九家零售企業中,沒有一家合格。綠色和平後續與各零售通路積極展開對話,請企業提出具體減塑計畫。
6 月和 10 月發起兩次塑膠攻擊 (Plastics Attack) 活動,共約 500 位民眾一起參與,也讓超市聽到消費者期盼減塑的心聲。
於臺北、高雄、臺中三地展開「無塑示範店」,向大眾展示如何以無塑的型態經營商店,讓消費者了解到超市減塑的可行性。
在「無塑示範店」中蒐集到 4,645 位民眾親筆致信給零售企業的明信片,並已遞交至指定的零售企業總部,傳遞民眾希望企業帶頭減塑的決心。
發布《企業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指南》,一步步引導企業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
超過 5000 位消費者參與「塑膠包裝大體檢」調查。綠色和平發現消費者普遍認為不可回收的包裝而直接丟棄的有蔬果塑膠袋 (54.95%)、保鮮膜 (89.86%) 等數據。保守估算蔬果塑膠袋一年約有 1.5 億個使用量,表示有至少 820 萬個塑膠袋垃圾產生。
推出「要求統一超商盡快減塑」之連署,累積近 20000 人寄信給統一超商。同時,統一超商初次於官網公布「部分」塑膠使用情形。
與零售企業溝通,並交流具體減塑作法及建議。
以消費者的角色,推動企業改變。您可以連署支持,或嘗試在生活中落實日常環保方案。身體力行,一起環保!
本報告由綠色和平評析臺灣主要零售通路企業在塑膠包裝使用以及減塑行動的表現。依據九大零售通路企業(超市/超商)所提供之資料,以及透過公開可取得之資料(包含官方網站、年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是媒體資料),依據減塑政策、減量行動、倡議與創新、資訊透明四個範疇,進行環保減塑評比。
推動企業和政府減塑,積極尋找替代方案,您我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