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分享】從沙坑到畫紙:孩子眼中的氣候與未來
今年暑假,我以實習生的身分,參與了六場親子工作坊,綠色和平與公民團體包括家扶基金會、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社團法人台灣好鄰居協會等,一同走進超過 20 座公園,回到那些長大後便「不曾回來過」的童年場景,透過實地測量以及推動親子工作坊,重新審視這些兒童戶外空間。
文章目錄
熱高溫公園調查:親子公民科學家工作坊起點

在加入綠色和平之前,我沒有想到會在短短的暑假兩個月中,接觸到上百位孩子與家長。看著一場接著一場連續舉辦的工作坊中,家長與協會夥伴頂著烈日或冒著大雨,帶著孩子前來參加親子公民科學家工作坊。我便不由得開始感嘆起來,大人願意犧牲自己的放假時間,只為了讓孩子有個充實的週末。在我心中便開始慢慢抱著期待:或許透過這樣的活動 ,一顆關心氣候變遷的種子,能在這些孩子心中悄悄萌芽。
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公園現場時,孩子們的眼神與提問,比我想像中更直接、更有力量。
孩子的提問與真誠的眼睛
在桃園市風禾公園的問卷調查現場,年紀約五、六歲左右的小男孩,手裡緊緊攥著我們送的貼紙,像個小記者般逐字逐句地問我:「什麼是『碳排』?」、「『熱到冰的(反桌,píng-toh)』是什麼意思?」他認真的神情,彷彿要把我說的每一個字都記在筆記本上。那一刻,我強烈地意識到,孩子是多麼努力地在學習大人的語言,試圖理解我們眼中的世界。
看著他們似朗星的雙目,似乎就忘記日常的疲憊,只想好好回應那份對未知世界的純真好奇。在新北錦和公園,有孩子舉手問:「空氣壓縮機跟風有關嗎?」在臺中北屯運動公園,有小朋友認真思考:「溫濕度計是如何測出溫度的?」孩子總有天馬行空卻又無比真誠的問題,像一顆顆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漣漪。志工夥伴耐心地解釋,有時一個問題的答案,會像接力棒一樣,被帶到下一場活動,由其他志工接力完成。


我很喜歡社會學課堂上學到的一句話:「我們是社會的個人。」人的形塑,源自無數微小的社會互動。這些影響是一個難以量化的過程,卻深刻地改變著一個人的未來。因此,在工作坊裡,我不知不覺地將每一次互動都看得極為重要。氣候教育在臺灣或許還未成為主流,辦給孩子的活動也比較少見。因此,這是一個珍貴的起點,也是一個挑戰:要如何把宏大、抽象的議題,帶進生活的細節裡,讓它變成孩子能理解、願意關注的事?
但在溫暖互動之外,極端高溫帶來的潛在危險,往往在不經意間就出現在孩子身邊。有些夏日的童年記憶,是伴隨著熱度和表情一同烙印下來的。
高溫下的沙坑與孩子的哭聲
來到臺南市仁德運動公園,我剛到現場,就看見老師的孩子從沙坑裡哭著跑回來,上氣不接下氣。那天的沙坑,在南臺灣的陽光曝曬下,燙得驚人,而這是一種被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卻同時也被忽略的危險。第一時間,沒有任何一位大人意識到這是「沙坑燙傷」。多數人只是直覺地認為,這不過是孩童玩耍時不慎跌倒、撞傷的「一場意外」。

那一幕讓我深刻感受到,大人與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多麼不同。我們習慣用經驗與常識來判斷環境,但孩子的痛覺與哭聲,卻往往無法被立即「翻譯」成準確的危險訊號。
這種情況並非個案。在不同的公園、不同的晴朗午後,陽光將塑膠溜滑梯、金屬扶手與沙坑表面,加熱到足以造成燙傷的程度。我們很難簡單地歸咎於誰的疏忽。對許多家長而言,帶孩子出門曬太陽、跑跳流汗,是避免孩子長時間依賴 3C 的方式,是讓他們釋放體力、建立生活節奏的重要時刻。但誰又能想到,對一個身高不足 100 公分的孩子來說,腳下的沙地已熱如鐵板?我想,公園對小朋友來說,已經成為了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的地方。
過去我們習慣用氣溫的絕對數值來判斷「熱不熱」,卻忽略了濕度與其他因子。透過工作坊的實地測量,以及綠色和平所發佈研究的學習,使用「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綜合溫度熱指數(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 WBGT):廣泛用作熱傷害風險與舒適度的指標。從美國軍方、運動協會、日本體育協會,到全美各州高中聯合會(National Federation of State High School Associations, NFHS)是負責制定美國多數高中運動與活動競賽規則的機構,都以 WBGT 來判斷是否適合繼續進行戶外運動。此外,臺灣多項研究指出,WBGT 與熱傷害(包括總死亡數、熱傷害就診及急診數)上升的關係,比氣溫和體感溫度(apparent temperature)更為一致且強烈,因此 WBGT 更適合作為臺灣熱預警的指標。目前,臺灣中央氣象局的健康氣象預警系統也採用此指標。,即綜合氣溫、濕度、輻射熱等資訊,能更有效地判斷人體受到熱傷害的風險。同時我們也應留意到孩子的身體條件:他們的皮膚更薄、身體離地面更近、散熱效率更差。這些由高溫引起的不適與疼痛,幾乎成了夏日戶外活動中,孩子們必須默默承受的代價。
這些究竟是無法避免的意外,還是可以預防的風險?孩子的哭聲與退縮,不應只被視為單純的「情緒反應」,而是一次次身體發出的誠實提問。它在反問我們的社會:公園的設計,能否跟上氣候變遷的腳步?我們能否透過在氣候與能源議題上減緩與調適,為孩子打造一個更能應對極端高溫的遊戲場?或許,讓孩子自己描繪心中的理想公園,是打開對話的第一步。
畫下涼感公園,許下更美好的未來
工作坊的最後一個環節,我們讓孩子「畫出你的涼感公園」。畫紙上,出現了更多的樹蔭與噴水池,有些孩子畫出強力電風扇,甚至有孩子設計了充滿創意的自動降溫裝置。這些圖畫裡,有童趣、有想像,更有一種屬於孩子的直覺:如果地球太熱了,那就幫它降溫吧。


也許多年以後,這些孩子未必會記得我們在烈日下架設的儀器,也記不得黑球溫度的確切數字。但他們或許會記得,曾經有一群大人,願意蹲下來傾聽他們說話,認真回答他們天馬行空的問題,並陪他們一起想像一個更涼爽、更宜居的未來。
我想,那就足夠了。因為改變,總是在一次次看似微小的對話中,悄然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