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未成形,污染先擴散》 全臺逾1,572萬人曝露於石化空污 綠色和平籲停止擴建新四輕
綠色和平今(26)日公布《塑膠未成形,污染先擴散:臺灣石化產業空污人口暴露地圖》報告,揭露臺灣製造塑膠原料的石化設施與人口密集區高度重疊,恐對公共健康與環境安全構成長期威脅。研究指出,全臺共有191處石化生產設施【註1】,分布於13縣市,其中約910萬人居住在距離石化工廠5公里的「高風險暴露區」,占全臺人口近4成;若擴大至10公里的「擴大風險暴露區」,受影響人口更高達1,572萬人,約為全臺7成。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表示,全球約99%的塑膠原料來自石油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其製造過程每一階段皆伴隨大量溫室氣體與空氣污染物排放,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重大影響。塑膠還沒被製造出來,污染就已滲入校園、住家與老人養護機構中心。
綠色和平整合政府工廠名錄、人口統計與地理資訊系統(GIS),首度盤點臺灣191處石化生產設施的影響範圍,除了居住距離產生空污風險的人口統計,也針對15歲以下兒童以及65歲以上老人的空污脆弱族群分析。結果發現,5公里「高暴露風險區」內,有115萬名兒童與159萬名年長者,且有4,067處學校與養護機構,包括幼兒園、國小、國中與老人養護中心;而10公里的「擴大風險暴露區」內,則有193萬名兒童、282萬名年長者,與7,065處學校與養護機構,顯示每日皆有大量兒童與老人長期暴露於空污危害。
綠色和平分析多份國內外研究與文獻發現,石化設施與居民距離是影響健康風險的關鍵因素,越靠近工廠,空氣污染濃度偏高的可能性愈大。而即便在石化廠周圍設置綠帶或加強排放管制,5至10公里範圍內的空氣污染濃度仍可能過高。分析亦發現,居住在石化生產設施附近的社區,罹患血液系統癌症(如白血病)、肺癌、胃癌、淋巴癌、呼吸系統疾病、腎功能異常,以及嬰兒早產或體重過輕等健康問題的比率,明顯高於其他地區【註2】。張凱婷補充指出,長期、重複暴露於多種空氣污染物下,即使單一污染物濃度偏低,但多種污染物長期疊加,仍可能加重對健康的危害。
以各縣市的石化生產設施數量來看,高雄市擁有最多石化設施,共50處,高暴露風險區範圍內的人口約160萬人,為全臺第3高;桃園市與臺南市緊追其後,各自設施數達31處,分別有約198萬人與158萬人居住於5公里範圍內,其中桃園更是全臺暴露人口最多的縣市。這三市成為石化空污的「三大高曝城」。在各縣市比較中,桃園與臺南的高風險人口比例更高達85%,也意味著這些城市的多數居民正每日吸入與石化製程相關的污染物。

綠色和平呼籲正視塑膠製造污染,拒絕石化擴建
這份報告揭露了臺灣石化產業對環境與人民健康的深遠影響,也提供政策改革的迫切依據。
綠色和平呼籲:
- 政府應建置石化社區脆弱族群經常聚集場域的空污監測及健康風險評估機制,並建立資訊公開平臺,供民眾查詢監測數據、與健康風險評估結果,以作為推動環境健康政策之重要基礎。
- 應取消中油第四輕油裂解廠擴建案,避免健康風險進一步擴大。
張凱婷指出,臺灣為全球主要塑膠原料供應鏈之一,所生產的塑膠約七成用於出口,但其衍生的污染與健康風險卻由全臺灣人民承擔。此外,行政院於去年核定新四輕的更新計劃,從臺灣人民健康、減塑、淨零或是公共投資政策的來看,都是百害無一利的決策。

綠色和平在高雄林園石化廠區外高舉布條,抗議中油新四輕擴建案,標語寫著「石化空污全臺遭殃」與「撤回新四輕」。
註1:
- 本研究所指的「石化生產」範圍限於塑膠製造前階段的活動,特別是指石化基本原料(如乙烯、丙烯、苯)與以石油為基礎的聚合物或樹脂(如聚乙烯 P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聚丙烯 PP、聚苯乙烯 PS、聚氯乙烯 PVC)的生產,而這些聚合物與樹脂是製造塑膠產品的重要原料。本研究在選取分析設施時,納入包括「石化基本原料生產設施」以及「石油基聚合物或樹脂(塑膠原粒)生產設施」。
註2:
- 綜合多篇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與系統性文獻回顧,包括Jephcote et al., 2020; Lin et al., 2018; Domingo et al., 2020; Chang et al., 2020; Yuan et al., 2021; Chin et al., 2022; Oliveira et al., 2002; Yang et al., 2002; Huang et al., 2021。
完整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