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新聞稿 減塑
1

人類胎盤發現微塑膠 綠色和平疾呼政府加快源頭減塑

作者: 減塑專案

【2020年12月15日 臺北】繼科學家在人類糞便以及肝臟和脂肪樣本當中發現微塑膠後,義大利的科學研究團隊利用拉曼光譜技術,首次在人類胎盤中檢測出小於五毫米的微塑膠,再次驗證微塑膠可以從生活環境轉移到包含人類的生物體內。對此,綠色和平呼籲政府正視塑膠污染的嚴重性,除了盡快由源頭限制塑膠使用之外,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微塑膠對人體的危害,提升大眾對於塑膠污染的意識。

這項研究分析六位女性捐獻的胎盤組織,結果在四個胎盤中發現大小從5到10微米(μm)不等共12塊微塑膠碎片。檢驗後發現所有的微塑膠都帶有人造色素,其中三塊很明顯可辨識其成分為聚丙烯(PP)。這些染色的微塑膠可能來自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包裝、手提袋等塑膠製品被丟棄後,破損的碎片。另外,微塑膠更被廣泛添加在化妝品及個人護理產品,如肥皂、粉底液、BB霜、睫毛膏、口紅等。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強調,臺灣的塑膠使用普及,尤其以一次性塑膠最為氾濫。過去綠色和平調查已證實臺灣海域遭受微塑膠污染,有很高機率由食物進入到人體內,對健康產生潛在衝擊。解決塑膠問題需要政府拿出魄力,針對大量使用一次性塑膠的場所積極制定減量政策。同時增加微塑膠對健康影響的相關研究,為人民健康把關。

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僅分析了小部分的胎盤組織,研究人員認為整個胎盤中實際的微塑膠含量可能會再高出許多,由於胎盤關係著胎兒成長發育,須進一步評估胎盤中的微塑膠是否會觸發免疫反應,或可能導致有毒污染物釋放,危害母體與胎兒。微塑膠是否對於人體、乃至跨世代的代謝和生殖系統可能造成的健康風險,值得政府及學界投入更多資源研究,並追溯源頭,找出污染根本,嚴加管制。

全球的塑膠產量在過去半世紀以來增加了20倍之多,其中絕大部分是一次性使用。臺灣自2002年推行限塑政策以來,塑膠使用量仍不斷在增加,綠色和平推估,免洗餐具和紙容器等常用的一次性塑膠比十年前成長了三倍之多。僅管環保署已宣示要在2030年達成全面禁塑,然而政策執行效果顯然與目標背道而馳,反觀歐盟、加拿大,預計從明年開始禁用多種危害環境的一次性塑膠,臺灣也應跟上國際腳步,加速淘汰一次性塑膠。

 

參考資料:

相關標籤:

政策倡議減塑污染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