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焦慮時代來臨,中小製造業吐露真實心聲,有效碳定價與監管機制不可一拖再拖
2050年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同目標,各大經濟體的碳管制措施紛紛蓄勢待發。臺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目前已在立法院進行審查。然而,該法中與企業密切相關的碳定價章節,目前僅知徵收對象為碳排大戶,然而詳細方法尚未有任何細節,讓許多可能受到供應鏈衝擊的中小企業陷入「碳焦慮時代」,甚至有企業為了搶買碳權而遭詐騙的事件也層出不窮,這些問題都彰顯出臺灣中小企業急需政府的協助。
8成受訪企業願與排碳大戶承擔轉型責任,超過5成支持300元以上碳定價
為了釐清臺灣中小製造業對淨零的期許以及態度,綠色和平委託時勢公司發表「2022臺灣中小製造業碳管制意向調查報告」。本次民調結果發現 1)多數企業期待碳費用於補助設備升級、碳盤查及發展再生能源;2)將近8成受訪企業接受碳費擴大徵收範圍,願意與排碳大戶共同承擔轉型責任;3) 超過5成受訪企業支持碳費接軌國際,徵收每噸至少300元新臺幣。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洪昇邦主任表示,多數受訪企業支持淨零轉型政策,但大多不了解實際執行內容,因此深感威脅。中小企業主面對碳費的態度,是將其視為投資一個氣候保險,希望政府妥善利用這筆共同投資幫助企業轉型。若政府只顧忌收錢會得罪企業,不敢訂出合理的收費,就像是勞師動眾打造出一個大豬公撲滿出來,最後只放幾個銅板進去,反而徒增行政成本,白忙一場。
臺灣化學產業淨零之路需政府協助,供應鏈全面減碳支持響應
被國際碳邊境稅列為重點管制的化學產業,對於臺灣的淨零現況也有話要說。臺灣化學產業協會秘書長曾繁銘表示,近年產業界面臨最重要議題就是全球淨零排放,包括臺灣在內,全球有已逾135個國家和地區承諾淨零排放,此趨勢影響人類生活、產品製造、經濟發展、法規政策制定。化學產業兼顧化學原料生產者以及企業永續發展,針對淨零排放有二個理念,第一、做好減碳環保,善盡保護地球的社會責任,第二、供應鏈減碳要求,系統性由原料、製程、產品、回收再利用,全面減少碳排。
曾繁銘秘書長補充道,本次由綠色和平所做的調查結果也與臺灣化學產業業者的意見相符,化學產業也必須要盡快掌握趨勢、調查現況、擬淨零碳排策略, 善盡產業界的社會責任,回應消費者對產品永續理念的要求。也建議政府制定碳定價必須參考競爭對象的碳訂價和策略,避免臺灣廠商受到不平等競爭,同時將課碳費用於協助業者更新設備、取得綠電,提供培訓課程,以及引進新技術設備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臺灣企業碳盤查腳步落後,中小企業低碳轉型誘因將成關鍵
立法委員莊競程表示,溫室氣體管制不僅是環保議題,而是牽動各企業生存下去的議題。根據《台灣企業氣候行動調查》,大型企業因法規與供應鏈壓力,有在積極進行盤查與揭露資訊,年營收50億以下的中小企業,腳步則相對落後,目前僅有1/4的企業已有進行碳盤查。
莊競程也指出,過去二年,他一直強調要讓產業界理解「今天不做,明天就沒有生意做」的問題。而此次調查也發現,中小製造業普遍認為帶來的威脅大於機會。所以希望有關部門,包括經濟部、財政部等相關部會,應該趕緊制定「臺版綠色轉型方案」,以具體行動去激勵企業邁向低碳轉型。在轉型過程中,不只政府預算會扮演關鍵角色,也可以透過稅制改革,增加誘因,讓業者積極參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最後在記者會尾聲,洪昇邦表示臺灣中小製造業是相對不易外移的一群,因此政策對其影響相對更大。產業對淨零方向其實十分支持,但許多政策面的未知,需要政府更明確的指引。據此,綠色和平對《氣候變遷因應法》有三大建議:
第一、政府承諾以碳費啟動輔導,中小企業加強淨零政策宣導,並儘速啟動輔導機制,全面支援碳盤查;
第二、政府規劃並公布碳底價和未來擴充路線圖,讓中小企業也能為未來的碳費徵收及早規劃和準備,投資產業低碳升級;
第三、加入碳費監管機制,《氣候變遷因應法》內應增設院級監管單位及成效審核機制,確保全套碳管制政策合理且符合產業轉型需求,確保中小企業的訴求在未來得到回應。
本次調查為綠色和平委託時勢公司執行,對象為臺灣製造業之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係指依法辦理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一億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二百人之事業,企業名單來源為中華電信黃頁電話簿。執行時間為2022年3月1日至4月8日止,由電話邀請,中小企業代表自填網路問卷,填卷對象為總經理室或CSR部門或投資人部門之主管,有效回卷10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