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公約應改變污染現況 綠色和平籲臺灣擴大重複使用政策
《全球塑膠公約》第二次協商會議於臺灣時間3日清晨(法國時間2日晚間)結束,為期一週的議程進入源頭限制生產的條文實質討論。綠色和平代表團葛漢福布斯Graham Forbes指出,「我們的時間很緊迫」,全球塑膠公約必須直接解決塑膠生產問題,公約內容也必須與控制全球升溫在攝氏1.5度內的目標一致,並使世界擺脫對化石產業及塑膠的依賴。
根據估算,若塑膠產業持續現況,2050年塑膠產量將是現在的三倍。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2022年決議開啟《全球塑膠公約》 (Global Plastics Treaty)議約,預計在2024年底前進行五次協商會議並完成訂定。
綠色和平主張公約應終結塑膠從生產到棄置所產生的污染,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並在兼具公正轉型的精神下,帶領世界擺脫對塑膠的依賴。本次談判會議現場外,加拿大行動藝術者Benjamin Von Wong 設立巨大的「塑膠生產器」,呈現塑膠無止盡生產的現場。
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表示,隨著《全球塑膠公約》持續討論,臺灣整體社會與產業,未來將受到談判結果的影響,面對國際趨勢以及失控的塑膠污染,臺灣政府應盡快規劃全面重複使用策略,即早因應。
「環保署想要減少後端廢棄物處理壓力,就需要擴大源頭限用、重複使用規模」,張凱婷舉例,環保署2022年公告的「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總說明」中,設定重複使用目標以及減量目標,並搭配提升自備優惠以及限用期程,就是很好的作法說明。
張凱婷建議預計年底公告的「資源循環促進法」修法草案,應加強「源頭限用、減量」內容,在法案中訂定全面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以及用品及時間表,並設定更廣泛產業的重複使用目標,給予臺灣社會以及企業明確的轉型方向,逐步加入全球無塑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