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新聞稿 海洋
3 mins

綠色和平公布六大海洋觀光區大數據 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生態壓力堪虞

綠色和平籲盡速通過海保法 守護臺灣海洋觀光資源

作者: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小組

臺灣四面環海,獨具特色的海岸景觀與海洋生態備受全球旅客青睞,澎湖、綠島更曾獲選為世界級海洋觀光景點,但臺灣對這些指標景點的海洋生態卻缺乏全觀監測與掌握。綠色和平透過「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註1】,盤點六大海洋觀光區沿近海的海上活動,包括:澎湖國家風景區、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含小琉球)、東北角國家風景區(含龜山島)、北海岸國家風景區、東海岸國家風景區與墾丁國家公園沿岸。結果發現,上述指標觀光海域的人為活動相對頻繁,海洋生態壓力相對較高的區域為: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且多數指標觀光區水下皆出現棲地遭破壞情況,急需《海保法》建立監測和管理系統加以維護,否則生態一旦虧空,臺灣欲吸引國際觀光客的願景恐落空。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于彤表示,「夏季來臨,即將進入海上活動高峰期,臺灣幾個重要海洋觀光據點,特別是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面臨的生態壓力偏高,這些區域既是海洋觀光重鎮也是重要魚場,除具備珊瑚、潮間帶、淺海熱泉等生態系,亦涵蓋鯨豚洄游與聚集地。為避免漁業、觀光與環境三輸,立法院應加速審查海洋保育法,確保臺灣能有第一部整體性法律守護海洋生態,維護海洋觀光資源」。

綠色和平這次公布的資料,來自2023年AIS系統逾2億筆沿近海的觀光船與漁船活動,並透過船舶活動的「強度/行經距離」、「佔用率」(即出現頻率)與「停留時間」來推估水域生態壓力【註2】,是臺灣首次針對海洋觀光熱區海域活動的整體分析【註3】。AIS數據顯示,臺灣周邊海域,漁業活動、觀光遊憩和生態熱區高度集中,六個海洋觀光重鎮,船舶活動值幾乎皆高於全臺平均【註4】,尤以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三個海域的船舶活動數值相對高。在約平均120平方公尺的海面上,行經距離指標以東北角平均值約 8.3 公尺最高;佔用率(船隻出現頻率)以大鵬灣平均值約 2.46 次為最高值;以時間指標(停留時間)來看,大鵬灣的平均值約為 358 秒最高(詳見下表)。

此外,綠色和平與在地潛水業者合作,近半年來在澎湖、北海岸、東北角與墾丁的熱門潛點,皆發現海洋棲地持續受破壞、珊瑚衰敗、廢棄漁網纏繞生物與珊瑚,垃圾大量累積的證據,對臺灣推動海洋觀光的負面影響難以估計。

臺灣於 2019 年通過《海洋基本法》,原訂 2021 年須完成《海洋保育法》立法,歷經三年延宕,海保法年初終於進入立院審議,目前朝野共有逾十五個海保法版本等待審查,顯見各界對立法已有高度共識。

李于彤強調,臺灣的海洋生態與海上遊憩活動是極具價值的觀光資產,需要海保法從根本建立一套制度,運用分級管理,讓海洋資源使用和生態達成平衡,維持臺灣觀光產業的競爭力。新國會應盡速回應全民期待,朝野攜手為守護臺灣海洋豎立里程碑,「唯有海洋健康、年年有魚,觀光、漁業才能無虞,也才能讓世界看見臺灣獨特的島嶼魅力」。

臺灣海洋觀光熱點之生態壓力評估調查書全文

《無魚海洋 枯竭觀光2》臺灣海洋觀光熱點之生態壓力評估調查書

註1: 「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是安裝在船舶上的一套定位追蹤系統,主要目的為避免海上碰撞事故,也是目前少數可藉由公開數據(open source)管道瞭解人類海上活動的方式之一。因此這次分析採用 AIS 數據推估海上活動對生態帶來的潛在壓力。

註2: 臺灣沿岸生態系類型豐富,包括:珊瑚礁、岩礁、海草床、紅樹林、淺海熱泉等不同類型生態系,相對離岸的大陸棚與大洋生態系,也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因此這次分析以沿近海 3 海浬內的海域為主。而觀光船與漁船通常在沿近海活動,相對遠洋航行的商船對沿近海的生態系影響較大,故本次調查以這兩種船舶活動作為資料蒐集標的。

註3: 學界普遍認為海溫上升、捕撈活動和污染物質是形成海洋生態壓力的三大主因,透過船舶活動分析,可推估後兩項人為活動對海洋生態形成的壓力。

註4: 全臺12海浬內海域活動萬分之一經緯度方格點(約平均120平方公尺的海面)的平均數值為– 占用率約 1.46 次,停留時間約 59 秒,強度約1.71公尺。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