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日韓塑膠業年可製造近4.2千萬噸碳排 綠色和平呼籲減產塑膠才能邁向淨零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今(19)日發布「臺日韓塑膠及石化產業分析」報告,結果顯示韓國、臺灣、日本三地的初級塑膠聚合物產能每年可達4,199萬噸(Mt),推估因此可產生碳排放相當於99.93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強調,塑膠污染已不僅海洋垃圾、廢棄物問題,更是扭轉氣候變遷的關鍵之一,政府及各界在致力淨零碳排目標之際,石化產業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臺日韓塑膠及石化產業分析」(Tri-Market plastics and petrochemical analysis)報告指出:
- 統計三地市場前8大聚合物產能,整體而言,韓國為1,992萬公噸,日本為1,304萬公噸,臺灣為902萬公噸;
- 臺灣的台塑石化(Formosa)和韓國的樂天(Lotte)在三地塑膠總產能各佔約10%,分別擁有449萬公噸和430萬公噸的產能;
- 僅台塑石化一家企業,就囊括臺灣塑膠生產能力的一半;而其潛在排放推估可達1,17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政府間氣候變遷因應委員會(IPCC)指出,塑膠產業99%為石化原料,也成為全球達成淨零排放的最大阻礙;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約有3.8~4.5%來自塑膠的全生命週期。尤其85%的排放集中於生產階段,使用及廢棄物階段相對較少。
因此,綠色和平主張,為守住《巴黎氣候協定》1.5度的升溫目標,《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必須載明在2040年前減產至少75%,才能保護地球與我們的健康。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the fifth Sess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 INC-5)將在11月25日至12月1日於韓國釜山舉行,亦是最關鍵的一次談判。
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指出,塑膠減產已在國際間透過《通往釜山-原生塑膠宣言》《通往釜山-原生塑膠宣言》(The Bridge to Busan Declaration )是在2024年4月《全球塑膠公約》第四次談判會議期間擬定,旨在呼籲加強全球合作,共同達成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第5/14號決議,以具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解決塑膠污染。具體呼籲包含:承諾實現主要塑膠聚合物(Primary plastic polymers,PPP)的可持續生產水平與巴黎協定的目標一致,即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1.5°C以內,確保主要塑膠聚合物生產的透明度、同意制定全球性目標;目前已有40個國家及地區簽署響應,包含澳大利亞、德國、菲律賓等。形成初步共識,臺灣政府應跟進研擬「塑膠減產」以及「減少石化生產」政策,並檢討「四輕擴建乙烯產能」決策,才能協助臺灣邁向淨零。
「臺日韓塑膠及石化產業分析」(Tri-Market plastics and petrochemical analysis)報告全文下載(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