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新聞稿 海洋

綠色和平最新調查 臺灣遠洋漁船再涉強迫勞動 籲行政院加速公布立法時程、推動企業盡職調查

作者: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小組

綠色和平東南亞分部12月9日發布最新調查報告《捕撈利益,罔顧生命》(Netting Profits, Risking Lives: The Unresolved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Exploitation at Sea)[1],揭露2019年至2024年遭印尼漁工投訴疑似涉及強迫勞動和非法漁業的10起案件,全數案件與12艘臺灣籍遠洋漁船有關 [2]。對此,綠色和平東亞分部臺北辦公室今日召開記者會,呼籲臺灣政府採取積極行動,正視海上剝削問題。

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表示,「農業部日前宣示2026年要讓臺灣遠洋漁業從美國勞動部的《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移除,但從綠色和平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中,我們再次看見臺灣遠洋漁業嚴重的系統性剝削問題。身為遠洋漁業強權的臺灣,應盡速公布《漁撈工作公約施行法》[3]的具體推動時程表,保障漁工人權,並要求企業實施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避免製造更多血汗漁貨。」

根據報告中的漁工證詞,12艘遭投訴的臺籍漁船皆疑似涉及「欺騙」與「扣留身份證件」等兩項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強迫勞動指標。而其中的11艘臺籍漁船也疑似涉及「濫用弱勢處境」及「抵債勞務」等指標,使漁工陷入債務及剝削的惡性循環中。


根據水生財6號上的漁工證詞表示,他平均每天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下工作高達21小時,三餐食物幾乎都過期或腐爛,發燒生病也無法取得適當的醫療照護。另外,在安穩發號上,一位漁工因事故導致右眼永久失明,不僅未獲立即醫療處理,事後也未收到足額的賠償金額。

而近日涉及強迫勞動、長期欠薪,並讓3名印尼漁工受困模里西斯海港長達兩年的新聯發168號也被紀錄在本次報告中。鍾孟勳表示,「根據這10位漁工訪談的內容,報告所提及的12艘臺籍漁船皆有疑似違反《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境外聘僱法)的情節,政府有責任立即啟動全面調查,對相關漁船及雇主展開責任追究,並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出席記者會的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移工政策處主任汪英達強調,「上述案例再次暴露臺灣遠洋漁業長期欠薪及被迫留守的問題,漁業署知情卻默許的態度,形同人口販運及強迫勞動的幫兇。因此嚴正呼籲政府,應監督所有漁船的薪資正常發放,並讓遠洋漁工擁有轉換僱主的機制,同時盡速廢止漁工聘僱雙軌制,由勞動部主管遠洋漁工勞動事務,讓遠洋漁工也回歸勞基法。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表示,「儘管漁業署已陸續強制遠洋漁船裝設攝錄影系統(CCTV),以紀錄船上工作情形,維護船員與雇主雙方權益,但當面對漁工遭受海上霸凌、不當對待等事件時,漁業署仍多採信資方說法,以無勞動剝削情事結案,根本沒有採取任何對漁工的保護作為,CCTV形同虛設。」

除了強迫勞動案件外,本次報告中有三艘漁船疑似涉及非法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IUU)行為,包括昶盈號、觀旺號及昇慶發96號。根據部分漁工證詞,這些船隻疑似涉及捕鯊割鰭,此行為若屬實,已違反臺灣《遠洋漁業條例》中割鰭棄身相關規定。

鍾孟勳也補充,「報告中的四艘漁船(昶盈號、觀旺號、新聯發168號和昇慶發96號)更與臺灣水產貿易商豐群水產在美國的子公司大黃蜂(Bumble Bee)有著合作關係,這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成為掠奪海洋資源、破壞人權的共犯。綠色和平呼籲,豐群水產應主動履行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責任,以消除強迫勞動與非法漁業情事,並讓漁貨採購來源透明化。」

針對臺灣遠洋漁業剝削問題,綠色和平對政府提出以下訴求:

  • 行政院應公布《漁撈工作公約施行法》立法時程,並承諾將外籍遠洋漁工納入《勞基法》保障。

  • 立法規範企業應實施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讓漁貨採購來源透明,確保供應船隻符合法律規範。

  • 立即啟動調查報告中疑似違反《境外聘僱非我國籍船員管理許可辦法》船隻,並公布調查結果。
  • 立即規範所有遠洋漁船應裝設wifi,並明文保障遠洋漁工合理的wifi使用權,強化外籍漁工的申訴管道及提供即時救濟。

  • 上述訴求應優先放入《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中執行。

附註:
[1]《捕撈利益,罔顧生命》(Netting Profits, Risking Lives: The Unresolved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Exploitation at Sea)調查報告
[2] 被投訴疑似強迫勞動的12艘臺灣籍遠洋漁船[3] 《漁撈工作公約施行法》為《漁撈工作公約》(C188)內國法化過程中重要的一部法案。

 

 

相關標籤:

遠洋漁業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