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供應鏈強迫勞動事件層出不窮 印尼漁工跨國提告 要求臺灣水產龍頭旗下品牌賠償
4名印尼籍遠洋漁工於美國當地時間 3月12日上午,根據美國《人口販運受害者保護再授權法》(Trafficking Victims Protection Reauthorization Act, TVPRA)[1] 集體在加州聖地牙哥聯邦法院提起跨國訴訟,指控臺灣企業豐群水產旗下美國子公司大黃蜂(Bumble Bee)明知故犯,放任其供應鏈中多次發生人口販運及強迫勞動事件,並從中獲取龐大利益。外媒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皆報導這起求償,然而直到今日,豐群水產與大黃蜂仍未對此訴訟案件發表任何回應。
這起案件被認為是美國史上首起援引此法針對水產業提起的訴訟,綠色和平東亞分部臺北辦公室海洋專案主任黃馨儀表示,「豐群水產作為全球前三大鮪魚貿易商,整合供應鏈中上游至下游大部分業務,包含協助供貨漁船招募漁工、船務、海上轉載與補給等服務,對整體產業影響力甚大。根據訴狀內容,2020年收購美國知名鮪魚品牌大黃蜂後,兩者業務合作更加緊密,不僅擁有共同企業管理方針、融資合作,更有高階主管同時擔任兩企業要職。綠色和平認為,這次漁工的集體提告,說明豐群水產及品牌對產業問題責無旁貸,應負起解決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與環境破壞責任,執行企業盡職調查,而不是將問題歸咎於個別船東。」
根據訴狀內容,提告漁工們表示,他們在供貨給大黃蜂的漁船上捕撈鮪魚時,曾遭遇包含肢體暴力、精神虐待、超時工作、抵債勞務、欠薪以及對其家人進行財務威脅等情況,連生病也無法取得適當的醫療照護,有人甚至因受重傷而導致身體部位永久性傷殘。
其中一名投訴漁工阿邁(化名)的證詞指出,「某一次,船上固定秤重設備的繩索斷裂,一整批漁獲砸在我身上,劃出一道從大腿延伸至小腿的傷口,但我卻被命令繼續工作。後來,我以為我的工作雨靴進水,一會兒才意識到那是我的血,當時甚至能清楚地看見我的腿骨。傷口之後持續出血長達兩週,我只能自己清理和包紮傷口,沒有任何無菌醫療用品可用。」
訴狀指稱,大黃蜂明知或理應知道漁工們的痛苦經歷,但卻持續藉此獲利,完全罔顧漁工人權。因此,提告漁工向大黃蜂求償拖欠薪資、身體和精神賠償等民事損害,同時要求其針對漁工政策進行系統性改革,包括:規定合作漁船每 3 個月必須返港、每艘漁船都應裝設免費可用 WiFi、確保其合資夥伴不得從事海上轉載行為,以及不得向漁工收取聘僱費等,而此處指涉的合資夥伴即包含大黃蜂母公司豐群水產。
近年來,綠色和平多次揭露豐群水產供應鏈中的人權與環境侵害問題,然而該企業在供應鏈透明度、人權盡職調查與強制監管等方面仍缺乏明確行動與執行力。綠色和平東南亞分部 2024 年 12 月發布的調查報告[2]即揭露,曾負責供貨給大黃蜂的漁船,承諾每個月支付給每位印尼漁工 400 至600 元美金的工資,卻經常發生跳票情況,工資不是被大幅苛扣,就是根本沒有支付。只是豐群水產及其品牌一直以來都沒有主動承擔責任。
黃馨儀說,「美國的法案是保障全球的勞工都有權向品牌及企業就人口販運及強迫勞動事件求償,因為針對供應鏈管理,品牌與企業有其法律責任。但豐群水產旗下的品牌卻一直沒有承擔企業盡職調查的責任,其中與臺灣政府尚未立法強制企業盡職調查當然有關。」綠色和平呼籲臺灣政府要求遠洋漁業相關企業及品牌強制執行全面的盡職調查,並主動檢視其調查結果。
根據國際勞動組織(ILO)2022 年發布的報告,全球估計至少有 128,000 名漁工被列為強迫勞動受害者。美國、印尼和臺灣皆是全球遠洋漁業中的關鍵參與者──美國是世上最大的海鮮進口國,印尼則是數千上萬名遠洋漁工的家鄉,而臺灣擁有全球第二大的遠洋船隊,若未落實供應鏈盡職調查責任,恐將影響出口市場,甚至波及產業競爭力與人權評級。因此,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東南亞分部印尼辦公室,以及東亞分部臺北辦公室共同宣示,將會堅定地與訴訟中的漁工們站在一起,持續關注訴訟發展,盼望正義終能伸張。
附註:
[1] TVPRA 為美國 2003 年通過的聯邦刑事法律,允許遭受人口販運的外國受害者向美國企業提起訴訟,控告企業在明知或理應知道的情況下,從其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事件獲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