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颱丹娜絲風雨毀文化地景南鯤鯓代天府 綠色和平籲政府要讓世界看見臺灣,應加速治理氣候變遷
颱風丹娜絲為120年來首登陸嘉義的颱風,雖於今晨(7月7日)減弱為輕颱,但在西南部卻吹起強烈颱風級、風速大於16級的陣風。氣象站更測得台南的13級強風,為歷史上第三高紀錄,強烈風雨不僅將臺南南鯤鯓代天府吹倒,甚至讓整座牌樓一度被淹沒於洪水之中,讓臺灣文化地景之一沒落。綠色和平在2023年出版的《氣候危機在臺灣:消逝中的文化四景》[1]即指出,若不積極減碳以及有效的氣候治理政策,將衝擊臺灣在地文化景觀。如今,僅是輕颱的丹娜絲,已經造成文化四景三缺一的局面。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經理 陳詠仁表示:「本次中颱丹娜絲因其路徑和強大風速,造成臺灣西南部眾多災情。不僅衝擊到臺灣傳統文化,預計又將帶來一波農產品價格飆漲。氣候變遷的危機,對臺灣造成文化消逝、氣候通膨等問題已是無法忽視的事實,政府必須要加速減碳力道和調適作為才能治本。」
文章目錄
氣候變遷導致颱風風雨暴增、「氣候通膨」現象不斷
據英國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報告顯示[2],近年東亞和東南亞的颱風威力增強了12%至15%。風速大於210公里的強烈颱風數量比1970年代後期增加至少一倍。由中研院及中央大學主編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3] 亦指出,未來侵台颱風將受氣候暖化影響而變少,但颱風的風速與降雨反而會有增加趨勢,海平面也會因颱風暴潮影響,造成部分沿岸低窪地區排水困難與淹沒面積增加。
本次颱風丹娜絲罕見地從西海岸登陸,直接對臺灣西南沿海造成巨大的衝擊。過去綠色和平《氣候危機在臺灣:消逝中的文化四景》就曾指出,臺南市北門南鯤鯓代天府遭強降雨和海平面上升雙重夾擊,雖然政府持續興建防洪排水設施,但是在缺乏有效減碳的情況下,調適工程總是趕不上加劇的氣候衝擊。
除了南鯤鯓代天府倒塌,還有因農損而漲價的氣候通膨現象。經農糧署、畜牧司彙整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查報資料(至7月7日11時止),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已損失計2億5,716萬元,當中尤以文旦柚受害最為嚴重,初步估算可收成果實僅剩10%-30%、損失金額1億1,840萬元,已可預見最近農產品及中秋節時,民眾都要捱過一波漲價潮。

為讓世界看見臺灣,須加速治理氣候變遷
為了讓世界看到臺灣豐饒的文化與農產,綠色和平呼籲「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應實際強化淨零路徑,以及落實多元綠能減碳計劃,避免臺灣人民承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損失與傷害,保護臺灣獨有的文化與農產品,才能貫徹賴清德政府,期待以總統高度將氣候變遷提升到國家安全層次的初衷理念。
附註:
[1] 《氣候危機在臺灣:消逝中的文化四景》指出,極端高溫、瞬時強降雨和海平面上升等已衝擊到「鹿港老街」、「大甲媽祖遶境」、「阿里山鄒族部落」、「臺南北門」等臺灣四大人文地景,若不積極減碳,未來衝擊將更劇烈。
[2]Intensification of landfalling typhoons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since the late 1970s
媒體聯繫: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 石欣蒨/ 0977-092-517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