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公園人工草皮高達80℃ 綠色和平籲政府即刻改善兒少氣候調適政策
綠色和平持續關注高溫對兒童的影響,從六月底起至今在全臺各地8個公園舉辦「親子公民科學家工作坊」,與親子團體一同實測戶外公園遊玩的舒適度與熱傷害風險。曾測得小孩最喜歡玩的沙坑高達57.6℃ [1],人工草皮最高溫度更是達到80.1℃ [2],明顯有可能造成低溫燙傷[3]的危險情況。因此8月2日特地邀請關注下一代未來的立法委員張雅琳參與工作坊,共同探討氣候變遷對兒童健康與家庭經濟的影響。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 方君維表示:「目前工作坊所測得的數據,均顯示高溫已經直接衝擊兒少的遊戲權,政府應該加強對兒少保護的意識,盡速制訂相關政策加速減碳與能源轉型,守護住下一代。」
綠色和平工作坊在夏季甫開始的6月28日,於臺南仁安公園已經測得公園常有的人工草皮最高溫度竟達到80.1℃;同一天在臺南仁德公園中實測數據顯示,小孩最常及最喜歡赤腳玩耍的沙坑,從早上10點到下午3點都保持在表面溫度40度以上,甚至最高測得57.6℃的高溫,仁德公園在2024年才完工,卻仍然缺乏因應高溫的遊玩設施設計。根據衛福部統計 [4],從5月到7月20日,全臺0-18歲的兒童與青少年因熱傷害就醫人數已達86人次,可見高溫對兒少的傷害危險,已是刻不容緩亟需政府面對的問題。

而立法委員張雅琳今日也親自來到工作坊,強調會將兒童納入氣候政策核心,推動高溫防護研究。張雅琳表示「根據國科會與環境部發布《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台灣過去30年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0.27°C,夏季天數逐年延長,極端高溫已成常態。兒童生理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對高溫適應力有限,屬高風險族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更進一步指出,全球約5至6億兒童長期暴露於極端高溫環境,影響其健康、心理及日常活動。氣候變遷是兒童生存權與健康權的挑戰,政府應將兒童納入氣候政策核心,以打造安全永續的適居環境。預計於中央政府114年度預算提案中,要求內政部國土署啟動研究計畫以及研討會,評估極端高溫下公園與遊戲場設計;同時也請中央研究院進行兒童熱危害預防指引初探性研究。」

極端氣候所帶來的高溫已成為兒童與青少年脆弱族群的危險,綠色和平將持續守護兒童氣候權與世代氣候正義,方君維亦表示:「目前臺灣缺乏針對兒童的氣候變遷調適政策,建議內政部參考澳洲公園設計作法,協同教育部和衛福部製作熱傷害指引告示牌,明確指示公園過熱風險區域。同時加強兒童戶外空間的氣候調適性,不論是在公共設施, 校園等,都應增設降溫、遮蔭設施、強化排水與通風系統,並備妥熱傷害預警與緊急醫療設備,避免兒少受傷。」
附註:
- 6月28日臺南市仁德公園紅外線熱像儀實測沙坑資料:
6月28日臺南市仁德公園紅外線熱像儀實測沙坑照片
- 6月28日臺南市仁安公園紅外線熱像儀實測人工草皮資料:
6月28日臺南市仁德公園紅外線熱像儀實測沙坑照片
- 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燙傷,50度的溫熱感可能只需要3至5分鐘就會傷及真皮層。
- 熱傷害人次監測數據:https://odportal.tw/dataset/whkr-ly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