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談判白熱化 綠色和平點名臺灣「能幫,也應該幫」
全球塑膠公約第 5 次談判續會(INC-5.2)進入倒數三天,核心爭議聚焦於是否將「限制塑膠生產」納入具體且具法律約束力的目標。綠色和平國際塑膠公約代表瑪莉安.萊德斯馬(Marian Ledesma)今(11)日參與環境部專家諮詢會,直指臺灣是全球塑膠供應鏈的重要一環,若能支持減產,將對全球污染治理做出關鍵貢獻。
萊德斯馬指出,經過第一週的談判,雖有彙整文本,但仍有超過1,400處括號內容代表各方未達共識,其中包括減少塑膠生產、淘汰一次性塑膠、禁用有害化學物質及保護人類健康等核心條款。然而,以產油國為主的「志同道合聯盟」(Like-Minded Group)在多個議題上採取拖延戰術,並試圖將限制塑膠生產排除在公約範疇之外,只聚焦於廢棄物管理。此外,本次會議至少有234名來自化石燃料與化工產業的遊說成員出席,數量甚至超過歐盟27個成員國代表的總和,「產業干擾談判進程的情況非常明顯,聯合國應設防止此類利益衝突的機制。」
她補充,在INC 5.2開始前,已有95個國家簽署了《尼斯宣言》,呼籲將塑膠的生產與消費減少到永續水準,並採取具體削減產量的措施。在推動重複使用的解決方案上,亦有一些積極進展,英國和智利與24個國家共同提交了第五條(產品設計)的文本,支持提升重複使用系統。泰國、菲律賓和其他幾個國家則在第八條(塑膠廢棄物管理)的文本中,納入應實踐健康安全的重複使用與填充系統。
萊德斯馬說,臺灣在全球塑膠供應鏈中舉足輕重。近年來,臺灣已推行禁用一次性塑膠杯、鼓勵重複使用系統等政策,若能同步推進永續生產,將能鞏固並擴大減塑成效。「如果臺灣能支持永續的生產標準(sustainable production levels),將是對世界的重要貢獻;而臺灣能幫忙終結塑膠污染危機,也應該幫忙。(Taiwan can help end the plastic pollution crisis, and Taiwan must help)」
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則強調,塑膠危機的根源在於生產過量,若不從源頭減量,即便加強回收、禁用部分產品,仍難以跟上製造速度。根據環境部資料,臺灣每年塑膠生產逾1,300萬噸塑膠,約占全球產量 3%;而綠色和平 2024 年《臺日韓塑膠及石化產業分析》報告顯示,臺灣前8大聚合物產能為902萬公噸,其中臺塑石化一家企業就佔全國一半產能,潛在溫室氣體排放推估高達1,17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張凱婷呼籲,在這波國際談判的拉鋸戰中,期待臺灣政府與「雄心壯志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 HAC)站同一陣線,支持限制塑膠生產的國際目標,並將其納入政策藍圖。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將於8月14日落幕,能否就生產削減達成共識,將成為觀察全球減塑行動是否邁向突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