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籲跨部會解決炙熱高溫造成的兒童身心風險
綠色和平攜手立法委員 張雅琳、立法院親子大聲公連線 於9月3日召開「高溫危機下兒童的調適與減緩政策檢討公聽會」。多位兒童代表、學者專家和公民團體代表發言,提出具體訴求與政策建言,期望促使政府跨部會正視兒童作為氣候脆弱族群的特殊需求,以全面檢視政府在調適與減緩政策上的不足。
綠色和平氣候能源專案主任忻儀在公聽會上指出,政府必須正視氣候危機下的兒童權利,「環境部應於調適計畫中針對兒童設定高溫防護標準,將校園、公園、托育中心等兒少場所納入「抗高溫演練」並同步國際作法,高溫達 38℃便啟動演練;國發會則必須強化跨部會協調推動淨零計劃,調查並減輕家庭在高溫下的育兒成本。另外經濟部也應在減緩上,加速能源轉型和產業減碳進度,並將再生能源與儲能優先佈建於兒童聚集空間。唯有同時實施減緩與調適的新政策,才能守護下一代的童年。」
據綠色和平的《被高溫偷走的童年:氣候變遷對兒童夏季戶外活動影響分析》研究報告發表後,即引起社會關注兒少在高溫戶外的身心健康,根據衛福部統計 [1],從5月到8月24日,全臺0-18歲的兒童與青少年因熱傷害就醫人數已達107人次,比去年同期多了近四成,可見高溫對於兒少的身心風險已愈趨嚴重。
張雅琳委員表示,近期綠色和平實測發現部分公園沙坑表面溫度竟高達 57.6°C,人工草皮更是飆破80.1°C。「如此驚人的高溫,不僅讓孩子無法安心遊戲,更可能造成燙傷與中暑等熱傷害。 政府應正視『高溫環境下的兒童保護』議題,提出完整的戶外活動安全政策,包括建材選擇、遮蔭設計、降溫措施及高溫警示制度,確保每一位孩子都能擁有安全且友善的戶外遊戲權。」

曾參加公視節目《下課花路米》的兒童代表陳禮安也呼籲政府部會思考與作出改變,氣候變化正直接威脅兒童的健康與權利,能源轉型才是治本之道,城市規劃與永續交通是治標之策,「政府應立即採取行動,希望氣候變遷委員會能納入兒少代表,因為今天的決策將深刻影響下一代。」另一位代表蕭晴羽也在公聽會上強調:「課本教我們知識,自然教我們責任;集合眾人力量去改變,環境就會展現回應給我們。懷抱熱愛土地的心,我們都有力量去改變世界。」
此次公聽會凝聚了來自各界的意見,更集合了兒童代表的聲音,敦促政府正視極端氣候下兒童面臨的挑戰,並以具體政策回應。交通部氣象預報中心預報科科長 林秉煜也在公聽會現場表示,正研議修訂《氣象法》,欲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的範疇。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 徐旭誠亦表示將邀請兒少代表加入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並與部長討論是否邀請兒少代表加入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以增加兒童對於氣候政策的參與權。
忻儀也在最後強調:「環境部大張旗鼓成立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卻忽視兒少族群的重要性,既有之高溫應變啟動機制,無法實際反映兒少的熱傷害風險,抗高溫調適對策演練更未落實到校園和托嬰中心等主要兒少活動空間。期待各個政府部會在本次公聽會上,能夠正視兒童未來的戶外遊戲權,將兒童納入氣候政策核心,才能讓下一代安心在陽光下長大。」
附註:
- 熱傷害人次監測數據:https://odportal.tw/dataset/whkr-ly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