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機已製造71億支 成長率大幅領先人口出生率
【2017年2月27日 臺北】2017年是智慧型手機問世十年,綠色和平今天公布『智慧型手機十年盛世』報告,統計自 2007 起,全球已製造 71 億支智慧型手機,假設這71億支智慧型手機都仍可使用,幾乎是地球上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支智慧型手機,而綠色和平去年調查也發現臺灣每人平均擁有 5.41 支手機。2007 年智慧型手機全球出貨量僅有 1,200 萬隻,到了 2016 年已經超過14億隻。在快速且大量生產下,電子廢棄物也跟著增加,估計在 2014 年的全球 4,200 萬噸電子廢棄物中,有300萬噸就來自於像是智慧型手機這樣的小型 IT 產品,而在亞洲有些地區缺乏處理這些廢棄物的能力,讓有害物質滲入當地土壤或河川,造成污染。
今天也是 MWC(Mobile World Congress 世界行動通訊大展)開幕第一天,眾多手機品牌包括 Samsung(三星)、Sony、Nokia、華為、宏達電等計劃在展期發表新產品,預測亮點將著重於無線充電、快充、雙鏡頭等創新規格。事實上,在綠色和平報告中發現,消費者的心態正在轉變,對於新一代機型只增加幾項新功能大多覺得無感。另外,綠色和平去年調查全球各地消費者使用手機習慣,結果有超過 80% 的受訪者認為新手機要易於維修且持久耐用,但在新機發表時,卻看不到消費者想要的設計重點。全球 IT 專案主任李之安說:「現在智慧型手機市場銷售成長已趨緩,製造商應將研發重心從增加功能轉向延長使用年限,特別是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更換手機的頻率不如以往高。」
報告也提到,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平均使用時間,以美國消費市場為例,僅約 26 個月,但手機在開始製造時就大量消耗貴重金屬與稀土元素等天然資源,不僅衝擊環境,更涉及開採礦產的人權問題,以這些成本來攤算使用時間,根本不具經濟效益。李之安認為:「手機生命週期變短,導致電子廢棄物倍增,同時加劇資源消耗與非法勞動問題,手機設計應遵循循環經濟模式,延長壽命,並改善提高貴重金屬和稀土元素的回收率。」
智慧型手機不易拆解,讓維修變得困難,費用也相對增加,這時如果剛好有電信方案配搭0元新機,舊手機很有可能就成為電子廢棄物了。而現有的回收技術與效率不彰,造成資源提取再用的比例不及消耗的一半,許多廢棄手機未能有效回收,直接變成高價值垃圾。報告指出在 2014 年,全球的電子廢棄物估計只有不到 16% 透過正規管道回收,大多反而進到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或出口到私有拆解處理場的地區,威脅當地居民的健康。
目前大多數電子產品因為依賴有限的材料,透過製造商和電信服務商的合作模式,誘發消費者頻繁更換新機,而製造出生命週期極短、容易遭到淘汰的產品。李之安坦言,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種生產與消費模式的獲利可能走��負成長,無法永續發展。智慧型手機第一個 10 年打破了手機只有通訊功能的限制,徹底顛覆了全球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接下來的第二個 10 年,綠色和平呼籲各大手機品牌要突破現行生產模式,改以循環經濟為設計基礎,產品研發重點應以容易維修、零件可再利用、有效回收珍貴資源,並盡量減少使用全新開採的原料,降低環境衝擊。
『智慧型手機十年盛世』報告重點摘錄
- 自 2007 年以來,全球已製造出 71 億支智慧型手機。每年的成長率達 1100%。如果這 71 億支智慧型手機都仍可使用,幾乎是地球上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支智慧型手機。
- 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平均使用時間估計只稍多於 2 年 -- 約 26 個月。(僅為美國統計資料,非全球統計資料)。以一個活到 80 歲的人為例,依照這個智慧型手機的生命週期來換算,若他在 18 歲時獲得第一支手機,那他一生中則會擁有 29 支智慧型手機。
- 智慧型手機銷售數量增加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初次購機者,但估計有 78% 是已經擁有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汰舊換新。[1]
- 在 2016 年,全世界有將近 30% 的人口擁有智慧型手機,而 2020 年預計將增加到 37%。[2] 全球 18 到 35 歲人口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已經達到 62%,而在美國、德國和南韓,的比例則高達 90%。[3]
- 在 2014 年,全球的電子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比例估計只有不到 16%。剩下的廢棄物進入了垃圾掩埋場、焚化爐,或其它高風險的非正規拆解處理。
- 智慧型手機的設計讓手機拆解變得困難,因此「回收」的方式經常是先切碎再熔煉。由於小型電子裝置中仍包含其他材料和物質,加上種類非常多元,混合熔煉無法有效地回收許多材料,且在過程中也會耗損塑膠。
- 許多用來製造智慧型手機的原生材料,儘管有機會被重複使用,但卻還是都進入了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
- 在 2014 年,估計產生了 4200 萬噸的電子廢棄物,其中 300 萬噸來自於小型 IT 產品,例如智慧型手機。
- 今年,全球電子廢棄物量預計將超過 4800 萬噸。[4] 如果以每輛車的平均重量為 2 噸來計算,約等同於 2400 萬輛汽車的重量。
- 在亞洲,自 2012 年起,估計電子廢棄物已經增加 63%,速度大幅超過人口成長率,也超出了該地區以安全合法的方式處理這些廢棄物的能力。[5]
- 智慧型手機中所使用的材料:鋁、鈷和金只是用來製造電子產品的 60 多種元素中的一小部分,,這幾種元素取自於全球各地的礦場,或在某些情況下,則是取自回收的材料。塑膠是從原油裂解的衍生產物,雖然有些大型電子裝置採用了一些消費後回收再生塑膠 (註),但仍然是較為新穎卻未普及的作法。記憶體晶片,即積體電路,是智慧型手機的重要元件。這些晶片是由矽晶圓製成,而矽晶圓的製造需耗用大量的能源和水。[6]
- 生產過程中: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鈷礦礦工,生命受到威脅;在中國和墨西哥等國家的電子工廠中,接觸危險化學物的工人則面臨健康風險。
- 大多數的智慧型手機是在東亞主要使用燃煤發電的國家所生產,然而關於其設施和裝置能源足跡的相關資料卻仍未對民眾公開,資訊非常不透明。
- 在製造過程使用骯髒能源,會導致氣候變遷,且對人類的健康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 自 2007 年起,約已有 968 TWh 的電力用於製造智慧型手機,這幾乎等於印度一年的用電量,在 2014 年,印度的用電量為 973 TWh。[7]
註:消費後回收再生塑膠 (post-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 是指由廢棄的工業及民生消費產品中回收的塑膠材料,經過再生處理後做為二次原物料繼續用於工業生產,製造新產品。
完整內容請參考『智慧型手機十年盛世』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