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採購再生能源可行性報告》
綠色和平今年5月份發布《2019臺灣綠色電子製造企業評比》報告,點出台積電、日月光、友達、英業達、仁寶電腦、群創、緯創、廣達、鴻海、和碩共10家電子製造業用電量龐大,應承擔氣候責任,設定減碳目標及加強投資、使用再生能源。同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新增「用電大戶」條款預計11月正式上路,屆時高用電量用戶必須使用一定比例再生能源。
摘要
綠色和平基於鼓勵企業轉用再生能源初衷,現提出《企業採購再生能源可行性報告》,綜合企業可取得再生能源(綠電)方式、臺灣未來10年綠電供應量、對於企業經濟影響分析,並參考電子業用電型態對比各項再生能源發電時間,推估企業可設定的再生能源目標。綠色和平呼籲企業不論規模,都應展現誠意改善消耗大量電力所造成的環境負擔,並參考本報告及自身條件設定中長期再生能源目標。
一、企業提高綠電使用比例的方式
企業可利用廠房屋頂、停車場雨棚等土地建置自建太陽能發電設備或自行投資再生能源,並將電力於自身用電場域使用,優點是保證綠電純淨,缺點則是公司須有相應土地、資金、專責部門完成建置維護。
另外,企業可與供電業者或電力交易平台簽訂綠電採購合約(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減少一次投入大量資金的負擔,也可獲得穩定綠電來源,但考量交易所須的信用評級門檻,PPA 仍較適合大型企業採用。中小企業則可透過採購再生能源憑證(T-REC)達成提升綠能目標,惟來源相對不穩定且價格浮動。
二、再生能源目標設定
考量整體建置成本,第一階段以「減少儲能設備使用」為主,企業可視自身用電時間選擇再生能源配比,讓發電量符合使用需求,像是太陽能發電夏強冬弱、每日5點到19點都可能發電,風力發電則夏弱冬強、全日發電狀況較平均。建議再生能源目標下限參考全年每日24小時分布曲線中,風力與太陽能所需裝置容量最低值;上限則為太陽能在6月份中午12點、風力發電在1月份15點裝置容量值。
以台積電為例,2018年用電量為124億度電,根據用電需求及用電分布計算,推算出自發自用的太陽能裝置上限容量為2.45GW、25億度電,風力發電的裝置上限容量為2.44GW、51億度電。而對於24小時都在生產、用電曲線較平均的電子業來說,使用全日發電狀況較均衡的風力發電比較合適;雖風力發電每日發電曲線較均衡,然而全年發電量起伏較大,企業在第一階段可設下能源目標為20~41%,而風力發電採購或建置容量可在第一階段達標後,適度調整至50%或以下佔比。
三、提高綠電使用比例對企業所造成的經濟影響分析
從綠電電價來看,依據各項發電方式學習曲線、投產時間及政策因素推估2030年再生能源電價趨勢,陸域風電每度電可望達2.1元、太陽能光電每度可望達3.3元以下,而離岸風電成本雖然也會下降至約3.4元,但目前政策下比較難釋出到自由交易市場。
綠色和平認為,從國際企業採用再生能源的趨勢來看,再生能源投資佔淨利的5~10%,是國內企業可規劃的階段性目標,為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應當在自己應負責任與可負擔範圍內找出平衡。考慮每年的現金流支出以及再生能源電力成本下降的潛力,建議可以用10年時間陸續購電、建置以完成第一階段的目標。
以台積電為例,將現行5%淨利使用於採購太陽光電,可帶給台積電一年41%的再生能源佔比;如果在2030年投資9.0%的淨利潤,可以達到100%再生能源使用。
四、台灣再生能源可供應量分析
從臺灣本島的土地資源,統計估算,臺灣本島的太陽光電可建置屋頂潛力面積總計為547.28平方公里、約可建置55GW,地面型太陽能潛力土地面積總計1065.45平方公里、潛在建置安裝量為70GW,陸域風電潛力約8.5~10GW,離岸風電潛力約15.2GW,加上水力發電潛力2958.88MW,臺灣有相當2340億度的再生能源電力開發潛值。
在進一步考慮人文環境的限制、以及政策項目的發展進度後,綠色和平估算未來10年臺灣可供應再生能源,太陽能總裝置容量可達到25~30GW,陸域風電為1.5GW,離岸風電為10.5GW,整體而言預期臺灣在2030年的再生能源供應量可以達到825億度電,佔臺灣用電需求的24.9%。
五、總結與建議
不論是為了符合國際趨勢而回應客戶和政策需求,或是主動承擔大量用電所引發的社會責任,企業都應及早研擬提高再生能源佔比的規劃,以降低風險、提升產業競爭力。綠色和平建議,為提升再生能源使用,企業應該盡可能在2025年以前主動接觸潛在綠電供應商,磨合合作開發或簽訂PPA的可能性,將第一階段目標設定在2025~2030年間,提高企業使用再生能源佔比至30-50%。第二階段的5~10年間,則可以藉著第一階段累積的經驗,以及更成熟的市場、更低的再生能源成本,繼續達成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逐步減少依賴高污染電力的目標,為減緩氣候變遷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