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氣候
4 mins

關於氣候危機,年輕人有話要說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氣候危機從來都不只是成年人或科學家才該關注的事,從 2018 年、2019 年襲捲全球的「學生氣候行動」(Climate Strike),就可以發現,年輕人同樣在乎氣候變遷對生活的影響,面對政府與企業的忽視與拖延,青年學子決定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未來。

2019年,臺灣學生響應全球氣候行動,分別在3 月、5 月、9 月與 11 月走上街頭,以簡短演講、快閃行動等方式與大眾溝通,並在媒體上發出聲明投書、舉辦記者會與 2020 年總統候選人對話。是什麼原因讓學生們如此積極規劃這一系列的倡議行動?他們又有什麼話想告訴大家呢?(延伸閱讀:臺灣學生達成不可思議的氣候里程碑

政治大學Green24永續社社長 何家璇

9月22日,何家璇參與氣候行動,對社會公眾中進行短講。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政大Green24永續社參與在 5 月 24 日、9 月 20 日及 11 月 29 日陸續幾波的全球行動,透過線上串連、快閃、肥皂箱短講、記者會等形式,希望能強化社會對氣候危機的重視,並要求總統候選人提出積極的氣候政策

高中時看過《不願面對的真相》(The Inconvenient Truth)、《正負2度C》(±2℃)等紀錄片,都傳達出面對暖化問題的急迫性。不過,科學家向世界的警告,似乎並未使我們在這十多年間產生足夠積極的改變。

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地球暖化,已高出前工業革命水準約攝氏 1.0 度。若目前暖化速度持續增加,在 2030 年到 2052 年之間,地球暖化便可能達到攝氏 1.5 度。人類將要面對極端高溫、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衝擊、水資源匱乏等風險。如果想避免更嚴重的氣候災難,要將全球增溫控制在攝氏 1.5 度以下,更需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在 2050 年達成零碳排放量。

然而,各國在《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提出的減碳目標,即使確實執行,仍距離控制增溫攝氏1.5度有極大的差距。

面對氣候危機這樣龐大複雜的議題,身為一位學生能夠做些什麼?對此感到無力的同時,也為自己50歲以後的未來感到擔憂。「當我們開始行動,就會看到希望」桑伯格的這句話,啟發我和社團成員們發起串連行動,邀請各大學的環境性社團,在校內一同參與線上打卡,宣傳氣候議題。

11月30日,綠色和平與超過100位來自15個國家、20所學校的青年,一起走上臺北街頭,於香堤大道廣場舉行了三個小時的快閃活動。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青年氣候賦權」是氣候罷課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意義。這全球性的行動,讓青年角色受到關注,得以發聲。雖然在臺灣,氣候危機並非優先討論的議題,罷課、罷工的運動形式也受到文化觀念的挑戰。然而,仍有許多青年,大學、高中、國中,甚至國小學生站出來,用不同的行動表達他們的訴求。(延伸閱讀:全球學生氣候運動,臺灣學生走出自己的路

現在忽視氣候變遷,就是忽視下一代的未來,唯有更多人的參與,才能促成改變。不論是身處高位的決策者,或是平凡大眾,在氣候危機這個議題上,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行動,為人類共同的危機創造轉機。

松山高中王淨舜

11月30日,王淨舜參與氣候快閃行動,呼籲大眾重視氣候變遷。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自從今年 5 月開始關注氣候倡議,發現Fridays For Future(周五為未來奮鬥)這個全球性的學生氣候運動後,彷彿在我的生活開了一扇充滿未知大門。

記得兩年前的我,大概還只是一個默默關注氣候新聞,試圖說服哥哥買不鏽鋼吸管的女孩而已。不是很懂《巴黎氣候協議》的確切內容、也不是很確定自己到底對保護環境有沒有貢獻,甚至因為身邊的人都跟我不太一樣,而有些懷疑自己到底值不值得堅持下去。但隨著越來越頻繁的氣候新聞、各種科學數據、甚至臺灣的天氣現象,都使我認識到「氣候變遷真的已經成為現在進行式」。

這半年開始慢慢接觸氣候行動,從觀看影片、親身參與,一直到自己主辦活動之後,我才發現原來群眾集結的力量竟然這麼大,而且已有越來越多人加入這個行列!當我說「我想辦一場氣候行動」時,還不是很相信這樣的倡議形式,能得到政府的關注、能讓多少人意識到氣候變遷的危急性。沒想到學生氣候行動‬真的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力量,「當我們站在一起的時候,可以改變世界」,是真的。(延伸閱讀:全球青年站出來!氣候行動時間不多了!)

但在臺灣,氣候變遷的討論可說是少之又少,大眾普遍對於氣候議題是冷感的。「大人們」更不贊成這些為了氣候倡議,上街罷課不念書的學生。但……我認為我們真的需要好好去看一下身邊發生的事,或是世界上哪些地方、哪些人正在承受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並「盡量」地去感同身受。如此,才能真正正視氣候議題,進而在生活中落實改變

我今年17歲,不知道在我50歲時,生活環境會是怎麼樣的呢?希望那時的我,能安穩地生活著,能看著孩子在一片乾淨的海灘嬉戲,能在慵懶的午後曬著暖暖的冬陽。

身為大人的許志義教授想說...

年輕的新世代選民,莫以為他們初入社會,閱歷不深,容易討好或糊弄,實則不然,畢竟最擅長運用網路蒐尋及交換資訊的正是年輕人。

這次大選多次被拿出來針鋒相對的「能源政策」,在12月15日,8個政黨國會不分區代表辯論會、18 日總統候選人及 20 日副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結束後,就有團體針對各候選人的政見做成「即時政見評比懶人包」,也有社群平台或自媒體直播主針對各候選人的政策主張或談話,逐句比對,做出了「勝敗表」或「攻略文」。

氣候領袖評比即時榜:2020氣候領袖,誰與爭鋒
氣候領袖評比即時榜:2020氣候領袖,誰與爭鋒 © Greenpeace

民主制度的基石及其可貴處在於問責,這是提振當前臺灣政治風氣的核心要務。未能問責,就不可能落實公平正義。平心而論,先前兩場總統及副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的表現,尚有不少改善空間。

4 年 1 次大選,不僅為產生總統、副總統及國會議員,更重要的是,藉由候選人政策治理之論述,凸顯並凝聚台灣當前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與發展策略,由選民共同推出值得信賴的「代理人」,領導所有臺灣人向上提升,與時俱進。

我們期許接下來的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及辯論會,3 位候選人能真正端出亮點,展現領導人應有的高度,勿譁眾取寵或撕裂族群,尤其不宜有歧視性言語,低估了臺灣選民的智慧。

(以上擷取自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所許志義教授於中國時報投書

總統大選倒數計時

距離總統大選時間不過一個多星期,期待總統候選人能夠確實提出氣候政策,真正地為臺灣這塊土地,以及下一代的未來,做出更明智的規劃。

推進氣候政策,需要您的力量

邀請您不分政黨呼籲總統參選人,以全民的安全和未來作為考量,明確地規劃因應氣候危機的政策。人民的聲音,就是參選人最大的壓力。希望未來的總統能夠將氣候議題上升到最高的高度,與社會、國防等議題相提並論,並且提出足以展現臺灣對抗氣候危機的決心的政見,承擔起明日氣候領袖的責任。

氣候危機無國界、無邊界,我們已有全面解決方案,現在必須得到您的支持,在這關鍵時刻推進我們對化石燃料企業及各國政府的倡議。請加入減緩氣候危機的行列,一同保護北極、守護地球!綠色和平不接受政府、企業的資助,100%有賴如您一般熱心民眾的支持,才得以長期奮戰,為環境和您我、下一代、所有動植物的家園帶來正面改變。邀請您加入!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