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強化栽培系統SRI介紹
SRI是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水稻強化栽培系統)的簡稱:是一種以生態農業方法,改變管理作物、土壤、水分與養分,以增加水稻田的產量。

SRI是1980年代起源於馬達加斯加,由Henri de Laulanie神父為了在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情況下,增加農民產量所提出的綜合性方法。
SRI 的耕作原則為藉由有效減少水稻數量,改善土質條件,依根部與植株發展管理灌溉方式,進而使水稻生長健旺。
文章目錄
SRI的原則包括:
一、秧苗移植
- 幼株:於葉齡2.5~4.5葉,通常是秧齡12~18天。
- 小心迅速:從苗床取秧後保護秧苗根部,小心帶土淺栽,減少移植的損傷。
- 單株:改變從前三四株一穴的作法,改採每穴一株,避免根部競爭,使植栽根系發達,能更好地從土壤中吸取養分。
- 寬株距:生長空間大,增進根部和地上部的生長。
- 方形穴盤苗:使用播種土,以及至少25公分*25公分的穴盤。
二、土壤
豐富的有機質可改善土壤結構、保肥力與保水力,更利於微生物繁殖。
三、水分
稻株生長期間維持最低限度的田水。保持淺水的狀態約1-2 公分,接著乾田直到可以看見土壤裂紋,增加土壤通氣性,促進稻根向下生長。這時再引進一層淺水層。開花期間繼續保持一層薄薄的水,在結穗期乾濕交替,水稻收穫前2-3週前排水。這種方法被稱為「間歇灌溉」或「乾濕交替灌溉」。
依據不同的土壤與氣候環境條件,有些農民每晚灌溉,有些農民則讓田自然乾燥3-8天。
四、營養
有機質可增加土壤的肥力,釋放植物所需之營養元素。此外,土壤能有更好的保肥性,在作物需要時釋放養分。
五、雜草管理
在沒有水淹的情況下,雜草長得特別茂盛,最好在初期就加強管理。通常在秧苗移植十天後,使用一個簡單、低成本、機械化的除草機。最好每隔7-10天重複,直到葉冠閉合(最多重覆4次)。除草機具多項功能與效益:
- 將雜草犁入土壤作為堆肥,養份又可回到土壤中。
- 提供淺層耕作,增加土壤的通氣性。
- 修剪根系,刺激根部生長。
- 混合水分和有機質可增加表土肥力,除草1~2天後,植物恢復綠意盎然。
- 在田間重新分配水分,藉持續的翻動田地,減少水分在低勢地區造成的缺氧環境。使用除草機可改善單一的田間環境,創造統一的植株間距,進而增加產量。
SRI的可行性及效益:
SRI栽種方法在超過45個國家實踐證明可行性及效益,其概念與方法逐步推行到水稻以外的其他作物,如小麥、甘蔗、苔麩(teff),兼具增加產量與經濟效益:
- 產量增加50%~100%以上。
- 最多可減少90%的種子量。
- 最多可減少50%灌溉用水。

資料來源:
http://sri.ciifad.cornell.edu/countries/china/cnciadchinese05.pdf
《稻種原演化與環境適應性》郭益全,范明仁 著。
《土壤肥力與作物營養管理概說》莊愷瑋(國立嘉義大學農藝學系副教授)著。
http://sri.ciifad.cornell.edu/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