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3 mins

綠色和平參與規劃,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公布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面對全球海洋塑膠污染,臺灣跨出新的一步。歷經半年政策參與擬定,二月,海廢治理平台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擴大減塑政策範疇。

去年環保署與八個環保與公民團體,包括: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海湧工作室、綠色和平、海洋公民基金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建置「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這是臺灣面對國際性塑膠污染跨出的第一步。

經過半年的政策參與、擬定,以及跨部會討論與評估,今年二月,海廢治理平台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擴大減塑政策範疇,並加快腳步,預計臺灣將在 2030 年全面禁用拋棄性塑膠製品,包括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特別是塑膠吸管,最快將從明年起列入限用項目,屆時,臺灣有機會成為第一個限用塑膠吸管的國家。

「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是第一個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規劃的政策綱領,重點涵蓋四個面向:

  • 源頭減量
  • 預防與移除
  • 研究調查
  • 擴大合作參與

身為海廢治理平台的成員,包括綠色和平在內的民間團體將持續監督政府執行與落實的進度、推動限用措施盡早上路。同時,面對嚴重的海洋塑膠污染,綠色和平也將進一步了解臺灣海岸垃圾分佈狀況,開啓全面性科學監測與研究,建立資料庫,透過數據監測分析並融合國際經驗,儘速找出有效達到廢棄物源頭減量與清理方法。

去年底,綠色和平已經展開臺灣沿海微塑膠分佈調查,發現也證實許多小於 0.5 公分的微塑膠已經存在於臺灣海域。綠色和平計劃在今年增加其他點位打撈,逐步補齊臺灣所有海域微塑膠污染數據資料。另外,綠色和平樂見於環保署環檢所今年也開始針對臺灣海域、沙灘及飲水中所含塑膠微粒進行相關採樣、調查,未來雙方調查資料的整合,更有助於監測海上微塑膠的分布密度,以及追蹤臺灣海域塑化狀況。

隨著民眾對塑膠污染海洋的意識提升,淨灘活動與參加人數逐年成長,根據 ICC(國際淨灘行動)統計,塑膠製品高居前五名,包括寶特瓶、塑膠瓶蓋、吸管、塑膠袋及手搖飲料杯,與打撈到微塑膠種類相似度高。這也表示,民眾生活常用的塑膠製品,就是海洋塑化的原凶,不僅造成食安風險,也危害海洋生態系統。

但是,就目前淨灘成效是看不出整個海岸的污染程度,為了完整掌握臺灣海岸廢棄物污染現況與污染來源,統計海廢堆積的主要熱點,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將邀集國際專家分享經驗,採用科學家計畫來盤點臺灣所有海岸線,進而串聯環保署相關單位與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擬定「海洋廢棄物減量與移除」政策,恢復臺灣海岸原有的風貌。

在行動方案發布後,「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也升級為公民、科學家、專家都可以共同監測與督促政府解決海洋塑膠垃圾的交流平台。從日常生活中,你我更可以慢慢減少對塑膠製品的依賴,共同邁向 2030 年全面禁用拋棄性塑膠製品。

附件: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第一版)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